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王阳明的平叛与悟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王阳明的平叛与悟道

引用
新浪网
1.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02-21/doc-inemfmwh3727448.shtml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近些年来关于王阳明的研究大有方兴未艾之势,关于王阳明的著作更是层出不穷。而本书《破贼:王阳明与朱宸濠之变》,正如标题所示,主要通过王阳明在正德十四年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的历史,来剖析王阳明的人生及其学说之发展路径。创作本书的目的何在,又为什么会选择这一切入点呢,我将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王守仁像

平宁王朱宸濠之变

王阳明辉煌的人生有很多精彩的瞬间,而平定朱宸濠之变则是其中最为瑰丽的历史定格之一,其意义不亚于龙场悟道。

王阳明被后世学者王士禛称之为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近似于完人一样的存在。其中,以羽扇纶巾的文弱书生,而能指挥千军万马,谈笑间令强敌灰飞烟灭,是多少读书人的抱负与梦想。王阳明在国家积弊丛生的历史背景下,在宁王朱宸濠起兵反叛的关键时刻,秉持着为国为民的胸襟,弃个人荣辱于不顾,振臂一呼,响者云集,指挥有度,顷刻弭兵。他因平定朱宸濠叛乱的功绩,后来受封为“新建伯”。有明一代,文人能够凭借军功封爵难度是何等之大!

王阳明的心学博大精深,外人难以窥探门径。致良知学说,是其晚年的重要学术见解。他自己非常看重致良知学说,强调“吾平生所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但是,致良知的提出,与龙场悟道有着根本区别。龙场参悟“心即理”,是顿悟式的喷涌而出,在一个夜晚突然感悟而得到的突破。而致良知的情况很不一样,是一种渐悟式磨砺感悟。王阳明曾说,“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根据现有资料来看,他在巡抚南赣期间就与宁王朱宸濠斗智斗勇,在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过程中针锋相对,在后期处理宁王朱宸濠献俘等事件上饱受折磨。因此,他正是在与宁王朱宸濠斗争过程中不断激发并且通过实践不断检验丰富了致良知学说。

王阳明自从赴江西巡抚南赣等处开始,就是彰显品格之旅。因宁王朱宸濠多年来蠢蠢欲动,官场已经谈虎色变。一年内,朝廷曾三度派遣官员巡抚南赣,结果不是因身体抱恙改任就是故意延误。因为大家都知道江西是一块“烫手山芋”,除了悍匪难剿,主要是朱宸濠反迹日益显著,被其弹劾的官员不是致仕就是入狱。兵部尚书王琼警告王阳明的前任官员文森若不去则永不叙用,文森竟以绝迹仕途代价坚决拒不赴任。王阳明知道前途凶险难测,但仍毅然奔赴南赣。王阳明初到江西,朱宸濠亲自宴请,席间有暗示拉拢之意。王阳明婉言拒绝,同时予以规劝。朱宸濠叛乱后,王阳明没有考虑自身处境,而是举起了大旗,最终仅用四十三天平定了叛乱。明武宗在明知朱宸濠已被擒获的情况下,依然统帅大军南征,实则游历江南。王阳明北上献俘,就是要请皇帝回銮,免除江南人民苦役。

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及前后,彰显出为国为民的高贵品质。


浙江省绍兴市阳明故里王阳明纪念馆,明朝军人头盔

一语双关的“破贼”

本书取名《破贼》,既有王阳明平定朱宸濠之乱的具体实事,又有破除心中贼感悟致良知的思想升华。

王阳明有一句名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话出自《与杨仕德薛尚谦书》:“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仕德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数日来谅已得必胜之策,捷奏有期矣。何喜如之!……小儿正宪,犹望时赐督责。”当时他正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身份,巡抚江西南、赣、汀、漳等处,征讨横水等处农民起义军。

破山中贼,指的是平定江西南部山区的叛乱。“南”指江西安南府,“赣”指江西赣州府,“汀”指福建汀州府,“漳”指福建漳州府。南赣四地是江西、湖广、福建和广东四省交界之处,地理上位于南岭和武夷山脉交错之地,山峦众多,地形复杂。当时,明朝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加之赋税徭役沉重,致使农民纷纷反抗,兵部尚书王琼所谓“盗贼纵横,民遭涂炭”。赣南地区山高林密,便于隐藏,聚集了多股叛民,谢志山、蓝廷凤啸聚江西南安府的横水、桶岗、左溪等地,池仲容啸聚浰头,陈曰能、高快马、龚福全和詹师富分别占据江西大庾、广东乐昌、湖广郴州和福建南靖等地。此前明朝官军清剿叛民不力,曾多次进剿无功而返。

破心中贼,具体如何理解,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山中贼是具体、有形的,心中贼是抽象、无形的。我们通常会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务保持戒心,但是对内在的、自身的问题容易疏忽麻痹,因此心中贼最是难防,王阳明发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感叹。他在《与杨仕德薛尚谦书》所讲,(山中之)贼有必破之势,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他所追求的是破除心中之贼,“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平定朱宸濠之乱,王阳明历经磨难而感悟出致良知学说,思想实现了升华,正是破心中贼的完美实证。王阳明曾亲口解释致良知对于平定朱宸濠之变的影响。据王畿《读先师再报海日翁吉安起兵书序》载,正德十四年九月,王阳明在杭州召诸生讲学,提到“我自用兵以来,致知格物之功愈觉精透”。众人都说兵革浩穰、日给不暇,不相信用兵能帮助参透。王阳明讲到了其中的道理,“致知在于格物,正是对境应感,实用力处。平时执持怠缓,无甚查考,及其军旅酬酢,呼吸存亡,宗社安危,所系全体精神,只从一念入微处,自照自察,一些著不得防检,一毫容不得放纵,勿欺勿忘,触机神应,乃是良知妙用,以顺万物之自然,而我无与焉”。宁王朱宸濠叛乱,是当时明王朝最大的危机。因为事体重大,稍有差池,或有剧变。王阳明更加谨慎自查自省,触动神应,体会良知妙处。因此,他强调平叛的事功都是致良知所得,“今日虽成此事功,亦不过一时良知之应迹”。

陈来先生指出,“致良知的提出绝不是《孟子》与《大学》的简单结合,与他经历了复杂事变所获得的深刻的个人体验密切相关,是他自己的生存智慧的升华,是心灵经历艰苦磨炼发生的证悟。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王阳明对他自己关于致良知的发现不厌其烦地惊叹和赞美”。

历史事件中生动群像

《破贼》首先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明代有四次宗藩叛乱,分别是建文朝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宣德朝汉王朱高煦之叛以及正德朝安化王朱寘燔之乱和宁王朱宸濠之乱,正德朝独占其半。朱宸濠之后,明朝再无藩王之乱。正德朝接连发生两起叛乱,偶然之中有其必然。一方面宁王朱宸濠外有贤名、图谋霸业,另一方面因为他从明武宗身上看到了夺取皇位的希望。明武宗朱厚照是明代十六帝中一位特别、另类的皇帝,非常具有故事性。本书没有详尽展开明武宗的故事,但是从他对待宁王朱宸濠的态度、向北寻星宣府、向南征讨朱宸濠等事情,足见明武宗鲜明乖张的性格和诡异莫测的风格。

宁王朱宸濠之乱,是正德朝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改写了明朝历史发展进程,明武宗病死于南征朱宸濠的归途。平定叛乱虽然只有四十三天,但是复杂的相关事项前前后后总计有十余年,而且涉及到众多官员,故事性强,节奏性好。

同时,这本书也是感知王阳明的一个重要的切口。阅读王阳明的传记,了解王阳明的经历,是感知王阳明的重要方式。“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本书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选择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作为感知王阳明的切入点,通过具体事件、时代背景等,还原一个更加真实、丰满、直观的王阳明。

书中还展示了事件中生动的群像。宁王朱宸濠叛乱及其前后,有很多人牵连其中。本书选取了内阁的杨廷和、费宏、严嵩,六部尚书王琼、陆完,太监刘瑾、张忠,皇帝心腹钱宁、江彬,江西官场的孙燧、胡世宁、李梦阳,甚至是身在民间的举人唐伯虎、刘养正、冀元亨等,涉及人物众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对待宁王朱宸濠的态度,就是他们的人生抉择,对于有些人来说就是生死考验。因此,在书中我们不但能深入地感受到王阳明的事迹,还有机会了解一些知名或不甚知名人物的人生际遇。

顺境看乾隆,逆境看阳明。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之变,是其跌宕起伏的一生和高山仰止的成就的一个真实缩影。《破贼》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深度还原历史真相,感知王阳明的事迹,感悟王阳明的思想,感动王阳明的精神。

正德十四年(1519年),距今不过五百年。五百年已是沧桑巨变,但王阳明热度不减反增。王阳明的事迹、思想和精神,每位读者都会有自己的认知和体悟。视觉中国供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