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的角度上思考,尧舜禹根本就不可能是禅让制传袭的王位
从人性的角度上思考,尧舜禹根本就不可能是禅让制传袭的王位
从《史记》到《竹书纪年》,从儒家到法家,关于上古时期尧舜禹禅让制度的记载和解读众说纷纭。本文将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探讨这种不符合人性的禅让制度是否可能真实存在,并引用了多位历史学家的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史记》对于尧舜禅让的记载
太史公的《史记》是对于尧舜禅让广泛传播的主要媒介。
《史记》记载,帝尧与四岳讨论继承人问题。帝尧说:“四岳,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您几位中间有谁能承天命、继帝位呢?”四岳齐声回答:“我等鄙陋无德,不能辱没神圣的帝位。”帝尧说:“那么,把近亲贵戚和隐匿民间的大德大才的人都推荐上来吧!”大家一致推举道:“有个民间的鳏夫,叫虞舜。”帝尧说:“噢,我听说过。这个人究竟怎样?”四岳说:“他是一个瞎子的儿子。父亲固执,母亲放肆,弟弟傲慢,他却能以孝道使得家庭和睦,不至于出乱子。”帝尧说:“那就让他试试吧!”于是帝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来观察他的德性。
帝尧又让舜负责协调民间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人伦关系,取得成绩,连帝尧的九个儿子也受到教育,变得更加淳厚谨敬。帝尧又派舜轮流到几个官府任职。舜都尽职尽责,制定制度,使各官府的行政走上了正轨。帝尧又派舜接待四方朝见的部族酋长和使者,舜态度严谨和睦,处事得当,使者都很敬仰中朝。帝尧派舜到山林川泽中去,在暴风雷雨交加中,舜都没有迷路。尧觉得,权力传给这位女婿舜,天下人会受益,却不利于自己的儿子丹朱;如果将权力传给丹朱,就会使丹朱得益,而不利于天下人。他想:“我总不能让天下人受害而只对一个人有好处!”于是他召见舜,说:“你谋划事情详尽周到,言论意见都获得了实效,试用三年了,你就登上帝位吧!”舜推辞道:“我的德行不够,总觉得还不能稳妥地担当大任。”最后,舜接受了尧的禅让,登上共主之位。
《竹书纪年》以及法家对于传袭的记载
《竹书纪年》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所以,《竹书纪年》中记载,舜将尧放逐到平阳囚禁,先立丹朱为帝,后夺取帝位。夺取帝位之前,将丹朱囚禁,并且使尧与丹朱相互之间不得相见。
关于舜胁迫尧父子让位,在古代并非只有《竹书纪年》孤证,战国时期的荀子、韩非子亦先后有类似说法。《荀子·正论》:“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是陋者之说也。”《韩非子·说疑》:“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人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成书时代约略同期的《山海经·海内南经》“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文中更称呼丹朱为帝,间接否定了尧直接禅位予舜的观点。因此后来的《汲冢琐语》依据《竹书纪年》,而对此提出了疑问:“舜放尧于阳,而书云某地有城,以囚尧为号,识者凭斯异说,颇以禅受为疑。”
人性的角度去分析
从现实面来说,即使从《孟子·万章上》:“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文中推测尧会认为丹朱不肖而有让国的个人想法,但仍须面对整个家族利益集团的反对,因为在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个举动会涉及到急遽的权利与资源重分配,必然产生新旧团体间的纷争。也因此即使是舜受禅观点,亦有三苗不服,舜于是发动战争解决的记载。无论如何,在西汉后独尊儒术、采纳单一史观的发展下,有关舜逼尧让位的说法逐渐隐没,而不为人所重视。
上古贤人的当今符号,也不知道到底来源何处
所以,重点来了,西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这所谓的禅让便是儒家灌输给人们的一万历史鸡汤。通过一个不符合人性的禅让去描绘一个谁都回不去的上古社会。然而,从文明进阶的角度上讲,越是生产力低下的上古时代,对于生产资料的获得与传袭,如果通过这种毫无理由的赠予的方式来实现,失去了生产资料其本身具有极大价值的逻辑性。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好不容易得到的剩余资产拱手送人,这不应该是人类当时有的认知水平。
并且,在那之后,亦有人怀疑尧舜并非禅让。曹丕篡汉之后,感叹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唐朝诗人李白在《远别离》写到:“尧幽囚,舜野死。”很明显,尤其是曹丕,那一刻他完全懂得了什么是所谓的上古禅让。
鉴于此,省愚认为,尧舜之间的传袭,《史记》记载不真实的可能性其实更高,不为别的,过于完美的历史,多半都是修饰出来的,这世上哪儿有那么多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