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菜就是晒干的莴笋?揭秘贡菜与莴笋的区别
贡菜就是晒干的莴笋?揭秘贡菜与莴笋的区别
近日,"贡菜就是晒干的莴笋"这一话题登上热搜,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有人认为贡菜就是晒干的莴笋,而贡菜原产地的朋友则坚持认为贡菜虽然属于莴苣属,但与普通莴笋并非同一物种。那么,贡菜到底是不是"莴笋干"?为什么贡菜的价格会比普通莴笋高出这么多?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图源:图虫创意
贡菜真的是"莴笋干"吗?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GB/T 29564-2013 苔干》的定义,贡菜是用适合做传统苔干加工的莴笋的肉质茎为原料,经去叶、刨皮、划条脱水加工而成的干菜。从这个定义来看,贡菜确实可以被视为"莴笋干"。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莴笋都能制作成贡菜。可制成贡菜的莴笋属于稀有的地方品种,与普通鲜食莴笋在外观上有明显区别。以主要产地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所产贡菜为例,其茎干长度在60厘米左右,粗度在4厘米左右;而普通鲜食莴笋的茎长在25-40厘米之间,粗度为4-5厘米,粗的品种可达6-8厘米。
左:莴笋干,右:贡菜干;图源:图虫创意
贡菜和普通莴笋都属于菊科莴苣属植物,莴苣属植物又可分为茎用莴苣和叶用莴苣两大类。茎用莴苣俗称莴笋,叶用莴苣则包括生菜、油麦菜等。这些蔬菜在火锅中常常相遇,形成了独特的"家族聚会"。
为什么贡菜比普通莴笋贵?
贡菜的价格确实比普通莴笋高出不少。生鲜电商平台上,500g鲜食莴笋不到10元,而50g贡菜却高达20元。这种价格差异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采收条件
普通鲜食莴笋到了收获期就能采摘,而制作贡菜对采收时间有着更多要求。当植株外叶与心叶长到平齐时,是贡菜收获的最佳时期。又由于贡菜是特定莴笋植株自然晾晒而成,还得选择晴天或多云天气采收。如果在天然晾制脱水环节中,遇到天气不佳未能及时脱水的情况,就容易出现褐化变黑、发霉甚至腐败变质等问题,影响贡菜的分级和产量。
加工工艺
制作贡菜的莴笋还需要经过去苔叶、刨苔皮、剖苔条、脱水、分级、贮存等加工工艺流程,才能成为商品贡菜。这些复杂的加工工艺流程意味着更多的人力成本。贡菜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收获后初加工(削皮、切条)就需要熟练的技术工10个以上,而鲜食莴笋显然不需要这一环节。再加上整体不高的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导致贡菜生产规模有限,单价自然更难降下来。
生长环境
贡菜对生长环境有着较为特殊的要求,比如喜好pH在6.5~7.0之间的弱酸性、湿土类、土质疏松的土壤生长,并且对肥料的使用选择较为严格。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研究人员的实验就表明,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后,可有效降低贡菜的粗纤维含量,而粗纤维含量是影响蔬菜口感的重要指标。实践中气温在4℃时,贡菜种子就能发芽,但超过30℃则会影响其生长甚至停滞不前。与之对比,鲜食莴笋成员众多,不缺耐高温的。
蔬菜界的其他"亲兄弟"
与莴苣家族类似,有很多常见的蔬菜物种在栽培过程中产生了庞大的品种群。例如:
芥菜
芥菜的多样性最高,从根到籽都被开发利用,且都有专用品种。我们吃的芥末就是籽用芥菜的种子磨制而成;我们吃的榨菜,来自茎用芥菜——茎瘤芥;我们吃的儿菜,就是芽用芥菜的嫩芽;我们吃的芥菜疙瘩则来自根用芥菜。至于说叶用芥菜更是百花齐放,江浙朋友吃的雪菜,广东朋友吃的大菜,广西和四川朋友吃的青菜,云南朋友吃的苦菜都是叶用芥菜。
图源:图虫创意
甘蓝
甘蓝作为历史悠久的蔬菜,也分化出了各种不同的品种,其中典型的叶用品种包括包心的卷心菜和不包心的羽衣甘蓝;茎用品种就是俗称苤蓝的球茎甘蓝,吃起来特别像萝卜,却并没有萝卜的辛辣气味;西兰花和花椰菜,也是甘蓝的栽培品种。
图源:图虫创意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解答了贡菜是否是晒干的莴笋这一问题,还了解了更多关于蔬菜品种的知识。下次在餐桌上遇到这些蔬菜时,不妨和家人朋友分享这些有趣的植物学知识吧!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