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详解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详解
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药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详细介绍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以及相关的专业术语和概念。
剂量-效应关系与浓度-效应关系
药物的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这就是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由于药理效应与血药浓度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药理学研究中更常用浓度-效应关系(concentration-effect relationship)。
当以效应强弱为纵坐标、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时,可以得到直方双曲线(rectangular hyperbola)。如果将药物浓度改用对数值作图,则会呈现典型的对称S型曲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量效曲线(图2-1)。
图2-1 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曲线
量反应与质反应
药理效应的强弱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量反应(graded response)和质反应(all-or-none response或quantal response)。
- 量反应:效应强度是连续变化的,可以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例如,血压的升降、平滑肌的舒缩等。
- 质反应: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来表示。例如,死亡与生存、抽搐与不抽搐等。需要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的阳性率来表示。
对于质反应,如果用累加阳性率对数剂量(或浓度)作图,也会呈现典型的对称S型量效曲线(图2-2)。
图2-2 质反应的频数分布曲线和累加量效曲线
频数分布曲线:100个人的有限剂量分布情况(常态分布);累加量效曲线:频数分布曲线中每个长方形的累加曲线
量效曲线的关键位点
从量效曲线中可以看出几个关键位点:
- 最小有效浓度(minimum effective concentration):即刚能引起效应的阈浓度(threshold concentration)。
- 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能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浓度或剂量,分别用半数有效浓度(EC50)及半数有效剂量(ED50)表示。
- 最大效能(maximum efficacy):当继续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时,在量反应中称为最大效能,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 效应强度(potency):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例如,利尿药以每日排钠量为效应指标进行比较时,氢氯噻嗪的效应强度大于呋塞米,而后者的最大效能大于前者(图2-3)。
图2-3 各种利尿药的作用强度及最大效能比较
安全性指标
药物的安全性指标主要包括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和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
- 治疗指数:TD50/ED50或TC50/EC50的比值,是药物的安全性指标。治疗指数为4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为2的药物安全。但由于TD与ED两条量曲线的首尾可能重叠,因此不能仅凭治疗指数判断药物安全性。
- 安全范围:ED95~TD5之间的距离,其值越大越安全。在动物实验中常用LD50/ED50作为治疗指数,性质相似。
将ED与TD两条量效曲线同时画出并加以比较,可以更具体地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图2-4)。
图2-4 药物的安全性指标:治疗指数及安全范围
A药的治疗指数比B药大 A药与C药的治疗指数相等,但A药的安全范围较大 C药的治疗指数比B药大,而安全范围无区别
○有效量的量效关系 △中毒量的量效关系 ●有效百分数减中毒百分数
剂量规范
各国药典都制定了常用药物的剂量范围,对于剧毒类药品还规定了极量(包括单剂量、一日量及疗程量)。超限用药造成不良后果医生应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