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被禁用的退烧针,仍悄悄流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被禁用的退烧针,仍悄悄流行?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28/11/41836639_1127348000.shtml

近段时间,各种病毒肆虐,很多孩子高烧不退。看着小娃娃烧得满脸通红,手脚滚烫,家长们操碎了心。

在大医院很少见的“退烧针”,忽然又火了。不少家长在社交平台分享——

“一针退烧,效果很好!”“退烧针是真管用,太神奇了!”

有些家长还晒出药方账单,其中显示,一支退烧针只需要几块钱。网友大叹“便宜又见效!”甚至还有网友询问,去哪里可以打。

“便宜”“见效”,让退烧针成为很多家长心目中的“好药”。

有人提醒,退烧针有副作用,早已被国家禁用。

但很快有人反驳:“退烧针的副作用,好过高热惊厥、烧坏脑。”“医生能开就说明能用!”“以前我们那么多人用过都没事”……

这退烧针,到底还能不能用?

胡峻岩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广东省预防医学会急症预防与救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医师协会急诊分会青年委员

滥用退烧针,真的会出人命

急诊科医生胡峻岩告诉记者,所谓退烧针,广义上包括静脉注射和臀部肌肉注射,即大众说的“吊针”以及“屁股针”。

这些退烧针里所用的药物主要有5种:安痛定、安乃近、赖氨匹林、激素地塞米松和中成药注射液(例如柴胡注射液等)。

“这5种药,或被国家禁用,或被国家要求慎用于儿童退热。”

为何?这些药的副作用不小,虽然能退烧,但却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

在网上搜“退烧针”,可以找到不少相关的死亡事故,尤其以儿童居多,让人心惊。

① 安乃近注射液

2020年,安乃近注射液被国家药监局禁用。

其主要成分为氨基比林,解热镇痛的效果又快又强,所以能快速退烧。

但它会引起粒细胞缺乏症,且发生率还不低。粒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如果使用安乃近后,粒细胞减少,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引起感染,严重时可致死。此外,它还可引起重症药疹、过敏性休克等。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公布的数据,该药已引发多起死亡事故。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安乃近都属于禁售药。

② 安痛定注射液

又叫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其成分包括氨基比林、安替比林和巴比妥。它和安乃近成分类似,风险也相近。

③ 赖氨匹林注射液

2018年,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16岁以下儿童慎用赖氨匹林注射液,3个月以下婴儿禁用,1~2周内患有水痘或流感样症状的儿童和青少年不应使用。

有此规定,是由于16岁以下儿童使用该林注射液,可能发生瑞氏综合征。该病主要肝脏和大脑,可致癫痫发作,严重时可致死。

④ 柴胡注射剂

2018年,被国家药监局明令禁用于儿童退热。

其不良反应很多,包括多种皮疹、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头晕头痛、心悸胸闷、意识模糊、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可致死。

⑤ 地塞米松注射液

地塞米松是一种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影响体温调节中枢,来实现快速退烧。

但它并不能控制病原体感染,还会破坏孩子的免疫系统,加重病情。长期频繁使用激素,可能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根据2011年原卫生部印发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不应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临床上,一般对于过敏性、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等,才会使用糖皮质激素

“有效又便宜”,小诊所最流行

记者观察到,在网友发布在社交平台的帖子中,安痛定注射剂、地塞米松激素药以及赖氨匹林注射液仍会出现在发热患儿的诊疗处方里。

而这些药方,多出自一些小城市或乡镇的医疗机构或诊所。

明明被禁,怎么这些机构还开给孩子使用?

胡峻岩医生告诉记者,正规的医院都会有严谨的开药规范和流程。在他所在医院,已多年没有给常规发热患者开过上述退烧针。

但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以及私人诊所,如果缺乏规范管理,仍有可能开方。

他说:“只要药厂没有停止生产,那么医院还是可以拿这些药物开退烧针。”

有开退烧针的基层医生反映,他们并非不知道退烧针的副作用,开药实为无奈之举——

“在回到家乡卫生院后,发现基本药品的配备情况与几十年前相差无几,大家都默认用地塞米松等药物进行退热。”

“有时不想开,但就是拗不过患者。有患者觉得几块钱打一针就好,医院拖拖拉拉是想赚他们的钱,不给他们上药可能还会被投诉。”

不过,在胡峻岩医生看来,一般跟患者说清楚风险,基本都不会愿意用:“比如你只要说是激素药有风险,就不会愿意给孩子用。”

他认为,退烧针还能流行,一方面是部分基层医生的认知还未跟进;另一方面是,有的私人诊所希望通过“便宜高效”显示诊所水平,吸引患者就医。

医生提醒:退烧未必就是“病好了”

胡峻岩医生指出,被禁的退烧针仍被滥用,本质上,还是家长对于“高烧”太过焦虑。

他解释道,发烧并不是一种病,而是身体的一种防御机制,即身体被细菌或病毒入侵,免疫系统通过提升体温来杀死病菌。

轻的话,发烧过后,病情可能就好转了;严重的,还是需要找到病因,治疗病因,才能退烧。

比如,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需要进行抗菌治疗。若是细菌指标始终居高不下,即使打了退烧针,仍有可能再次高烧。

有的家长以为,退烧就是病好了,不惜使用一切手段来让孩子退烧。

但实际上,发烧的温度不等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单纯追求退烧,常常会掩盖病情,反而给诊断带来困难,导致病情加重。

胡峻岩医生提醒,即使是着急退烧,如今也有更安全、有效的退烧口服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可以帮助退烧。

比如成分为布洛芬的美林混悬液、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的泰诺林混悬液,都是儿童退热药的主力,可以作为家中常备药,按说明书规范使用即可。

Q&A

Q:小时候发烧都是打退烧针,怎么都没事?

A:打退烧针后,不是一定都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但一旦发生,就难以挽回。为了退热,冒这么大的风险,实在不值当。

Q:孩子吃了退烧药,仍高烧不退,不打退烧针,会不会出现高热惊厥,“烧坏脑”?

A:打退烧针并不能预防高热惊厥。

根据《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6)》:“退热药不能防止热性惊厥发作,也不会降低热性惊厥复发的风险……应按常规使用退热药物,不应过分积极。”

临床上,较多见的是单纯性高热惊厥,持续时间少于15分钟,通常不会“抽坏脑”或导致癫痫。

如果孩子使用退烧药后仍反复高烧,且精神状态不佳,或出现了高热惊厥,建议及早到医院检查,确诊病情,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Q:哪种情况才需要打退烧针?

A:只有病情重的高热,比如明确有实质器官的炎症(肺炎、肾炎)等,病情急且高烧不退,才会需要注射用药,辅助尽快退烧。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