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任督二脉~任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任督二脉~任脉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17/07/35590230_1146946094.shtml

在武侠世界的刀光剑影中,任督二脉常被描绘成武林高手突破境界的终极关卡。金庸笔下的张无忌在光明顶密道顿悟,古龙故事里的绝世高手闭关修炼,无不围绕着这条神秘的能量通道展开。但在中医典籍泛黄的纸页间,在针灸铜人交错的经络线上,任督二脉始终保持着更为深邃的面貌——它既是人体能量的高速公路,也是连接天地自然的生命纽带。

在《黄帝内经》构建的生命宇宙观中,任督二脉构成人体小周天的核心框架。传统医学将任督二脉视为气血运行的'高速公路'。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其气自长强穴始发,沿脊柱督脉二十八穴逐级攀升,犹如火箭推进器般将生命能量输送至百会天门。任脉则如大地般承载万物,二十四个穴位构成的生命通道,将先天之精转化为滋养脏腑的甘露。

当'打通任督二脉就能成为绝世高手'的认知深入人心时,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传统医学中的经络通畅指向的是气血调和,而非超自然力量的获取。武侠世界的夸张演绎不应掩盖中医养生追求阴阳平衡的本质。

任督二脉属于奇经八脉是中医理论中至关重要的两条经脉,分别被称为“阴脉之海”和“阳脉之海”,对人体气血运行、阴阳平衡及脏腑功能具有核心调控作用。以下从位置与循行、主要穴位及功能、养生方法等几个方面综合分析:

一、任脉的位置与循行

1.位置:沿人体前正中线分布,起于小腹内的“胞中”(生命之源),下出会阴部(肛门与生殖器之间),向上经腹部(关元、气海等穴),胸部(膻中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最终止于眼眶下方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共有关元、气海等24腧穴。

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任脉的穴位顺序可以有两种表述方式,具体取决于应用场景和目的:

(1)理论层面:任脉气血运行方向是从下到上(会阴→承浆),按经脉循行方向(从下到上)

任脉的生理气血运行方向是从会阴(起点)沿前正中线向上至承浆(终点)。这是经脉气血流动的经典路径,符合《黄帝内经》等典籍的描述。

核心意义:体现任脉“阴脉之海”的功能,气血从下焦(生殖系统)向上滋养胸腹、咽喉及面部。

(2)实践层面:在实际教学中穴位顺序常按从上到下(承浆→会阴),便于定位记忆。

在穴位教学或临床定位时,为方便记忆和操作,常从上到下(承浆→会阴)列举任脉穴位。

核心意义:符合人体解剖学观察习惯(从头到脚),便于快速定位和关联病症。 例如先记面部、胸部穴位,再逐步向下至腹部、会阴。检查胸腹部疾病时,从上至下按压更符合操作逻辑。

  1. 任脉主干路径:

(1) 起点:会阴穴

定位:会阴部正中,肛门与外生殖器之间。

功能:任脉与督脉在此交会,为阴阳气血交汇之处。

(2) 下腹部段:

曲骨穴(耻骨联合上缘中点)→ 中极穴(脐下4寸)→ 关元穴(脐下3寸)→ 石门穴(脐下2寸)→ 气海穴(脐下1.5寸)→ 阴交穴(脐下1寸)→ 神阙穴(脐中央)。

特点:此段与生殖、泌尿系统密切相关,主司元气固摄。

(3)上腹部至胸骨段:

水分穴(脐上1寸)→ 下脘穴(脐上2寸)→ 建里穴(脐上3寸)→ 中脘穴(脐上4寸)→ 上脘穴(脐上5寸)→ 巨阙穴(脐上6寸)→ 鸠尾穴(胸剑结合部下1寸)→ 中庭穴(胸剑结合部中点下1寸)→ 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

特点:此段主司脾胃功能,膻中穴为“气会”,调节心肺之气。

(4)颈部至面部段:

玉堂穴(平第3肋间隙)→ 紫宫穴(平第2肋间隙)→ 华盖穴(平第1肋间隙)→ 璇玑穴(胸骨柄中央凹陷处)→ 天突穴(胸骨上窝中央)→ 廉泉穴(喉结上方)→ 承浆穴(颏唇沟正中)。

特点:此段连接咽喉与面部,影响呼吸、吞咽及面部气血。

三、分支与交会

与足三阴经交会:任脉在关元、中极等穴与足三阴经(肝、脾、肾经)相交,调节阴经气血。

与冲脉并行:在腹部与冲脉伴行,共称“十二经之海”,主女性月经与生育。

与督脉衔接:通过龈交穴(上唇系带)与督脉相连,形成“任督循环”(小周天路径)。

四、主要穴位

穴位名称
位置
功能与主治
会阴
肛门与生殖器之间中点
调节生殖功能,缓解痔疮、尿频,增强元气。
曲骨
耻骨联合上缘中点
调理小便不利、遗精,改善妇科炎症。
中极
脐下4寸
妇科要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男性遗精阳痿
关元
脐下3寸
“长寿穴”,补益元气,调理虚劳、不孕,增强免疫力
气海
脐下1.5寸
补气调血,改善乏力、腹泻,调理气虚型肥胖
神阙
肚脐中央
温阳固脱,调理腹痛、虚寒,增强消化功能
中脘
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中点)
调理脾胃,缓解胃痛、腹胀,改善痰湿体质。
膻中
两乳头连线中点
“气会”,疏肝理气,缓解胸闷、抑郁,增强心肺功能。
天突
胸骨上窝中央
止咳平喘,缓解咽喉肿痛、甲状腺问题。
廉泉
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改善吞咽困难、失语,调节唾液分泌。
承浆
下唇下方凹陷处
缓解口角生疮、面瘫,平衡口腔功能。

五、功能特点

功能:主血,总任一身之阴经。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故有“总任诸阴”之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可以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主要治疗经脉循行部位的相关病症,主司生殖、气血与脏腑功能。

  1. 调节阴经气血:任脉总揽全身阴经气血,尤其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密切相关。

  2. 主司生殖与发育:下腹段穴位(如关元、气海)为元气根本,影响生殖能力及月经周期。

  3. 调理脾胃与呼吸,改善胸腹疾病:中脘、膻中等穴可改善消化与呼吸系统疾病,如腹胀、咳喘等。

六、任脉的养生方法

妇科疾病:痛经(灸关元)、更年期综合征(按揉膻中)。

消化问题:胃胀(按摩中脘)、腹泻(艾灸神阙)。

情绪障碍:焦虑(轻拍膻中)、失眠(按压承浆)。

  1. 日常按摩

关元穴:掌心顺时针揉按3分钟,温补元气。

膻中穴:用拇指上下推擦,缓解胸闷、情绪不畅。

  1. 呼吸导引

腹式呼吸法:吸气时气沉丹田,刺激任脉,呼气时收紧,促进气血循环。

3.瑜伽与体式

桥式:提升骨盆区域能量,刺激会阴至中极段。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