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保送大学引发争议:奥运冠军该不该享受"教育特权"?
全红婵保送大学引发争议:奥运冠军该不该享受"教育特权"?
“全红婵要被保送大学了!”
近日,这条新闻引发了热议。有人表示支持:“世界冠军凭什么不能读大学?”也有人质疑:“跳水的和学霸抢名额,是否公平?”
评论区的争论揭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奥运冠军走下领奖台,社会到底该给她一块金牌,还是一张课桌?
保送制度到底公不公平?网友吵的全是“信息差”
(是否抢了普通人的机会?)
有观点认为:“寒窗苦读12年,不如人家跳个水!”
但事实是:运动员保送和高考统招属于不同的招生渠道。
教育部明确规定,每年高校保送生数量不得超过总招生计划的0.03%。以去年为例,全国高考生1291万,保送名额仅约4000个。全红婵等运动员所占的名额,并不影响普通考生的录取机会。
(是否影响学术标准?)
有人担忧:“天天泡水里,26个字母认全没?”
实际上,运动员想获得保送资格,必须先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文化课统一考试。以去年的试卷为例,语文考试内容为应用文写作,数学难度相当于初中毕业水平。对于能拿世界冠军的运动员来说,这样的门槛并不算高。
扒一扒冠军保送史:从刘翔到全红婵,我们错怪了谁?
刘翔2005年保送华东师大时,网友还在用诺基亚敲键盘;张怡宁进北体大那年,微博还没诞生。为什么轮到全红婵,舆论就如此激烈?
这并非制度变化,而是短视频时代将偏见放大了十倍。
(国际对比:外国怎么玩?)
美国“飞鱼”菲尔普斯退役后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当教练,日本乒坛一姐福原爱早稻田大学毕业。轮到中国运动员进校园,为何就被视为“走后门”?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保送运动员中,78%选择体育管理、运动康复等对口专业,毕业后超过六成留在体育系统工作——这并非混文凭,而是在为职业生涯买保险。
全红婵保送上大学,到底动了谁的蛋糕?
当前,985高校录取率不到2%,考研报名人数突破500万……在普通人普遍面临激烈竞争的背景下,看到冠军“轻松”进名校,难免产生心理不平衡。但批评全红婵,就像外卖员批评程序员不用晒太阳——靶子选错了。
社会正在形成一种错误共识:冠军就该活在赛场,明星就该混娱乐圈,跨界就是贪心。但邓亚萍拿下剑桥博士后投身创投,田亮读北大EMBA后转型商界,不正是为“冠军”二字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吗?
当我们讨论全红婵时,真正该关心什么?
我国注册运动员约28万,能站上领奖台的不到1%。如果除了体育别无长技,退役后可能面临送外卖、摆地摊的困境。让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不是施舍特权,而是为人生兜底。
清华开设杨倩射击课,北体大有武大靖滑冰社。当全红婵在暨南大学开设跳水讲座时,可能正在悄悄改变某个广东仔的人生轨迹——这才是体育精神最好的传承。
上海体育学院为退役运动员开设“冠军班”,学员创业成功率高达37%,远超普通大学生。知识,从来都是最好的退役安置费。
给公众补补课:运动员保送到底怎么操作?
申请门槛:奥运前八、世锦赛前三(全红婵手握1金+多个世界冠军,已达标)
考核流程
国家体育总局初审
教育部文化考试(语文/数学/政治/英语四科,满分600,240分及格)
高校面试(暨南大学去年面试淘汰率15%)
毕业要求:最长可延至8年,必须修满学分(想混文凭?门都没有!)
总结:
全红婵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不该成为舆论的靶子,而该成为体教改革的镜子。
下次再看到冠军进校园,不妨少一点酸葡萄心理,多一点掌声
毕竟,让英雄退役后不必流泪,才是一个社会最大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