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学中的"弑父"与"尊父"情结
东西方文学中的"弑父"与"尊父"情结
导读:父子关系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东西方文化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西方文学中常见的"弑父"情结,体现了对权威的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而东方文学中普遍的"尊父"情结,则反映了对传统和秩序的尊重。这种差异背后,蕴含着东西方文化精神的根本区别。
父子冲突是东西方文学共同的母题,但在对父亲的情感处理上,西方较多地表现为"弑父"情结,东方则表现为"尊父"情结,中国儒家关于君臣父子伦理思想是代表。不同的情结产生于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实际上是两种文化精神的反映。
对于西方文学,我们还是从它的唯一源头古希腊文学加以分析观照。应该说古希腊文学,无论是神话、史诗还是戏剧,都有对父权崇高与尊严的客观表现。受古希腊文学的影响。西方文学不少名家名作同样描写了父子冲突,反映了父子骨肉亲情的异化。
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作品中,富有活力的年轻一代与狠毒保守的老一代斗争。《李尔王》集中描绘了李尔和葛罗斯特两个家庭的悲剧,展现了一个父子或父女相逼相残的罪恶丛生的可怕世界。莫里哀的《悭吝人》中,老吝啬鬼阿巴贡试图与儿子争夺财富和情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也有不少表现父亲与儿女的冲突,《欧也妮·葛朗台》揭示的是父亲对女儿的无情无义,吝啬贪婪。《高老头》则是女儿对父亲绝情寡义的最好写照,令人寒心。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充分展现父子关系的恶化 ,是罪恶的渊薮,唱响了一首人类骨肉亲情的挽歌。
肖洛霍夫把顿河地区的阶级斗争的残酷性不是集中在阶级、集团的斗争上,而是浓缩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特别是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对立冲突如兄弟火拼、父子残杀等,展现斗争的惨烈,令人触目惊心。父子冲突的"代沟"主题是表现主义文学创作的普遍主题, 卡夫卡的《失踪者》第一章写的就是父子关系 , 作品描写一个16岁的少年受到中年女仆的引诱而被父亲放逐到美国。短篇小说《判决》涉及到的是宗法家长制统治的权威 ,它对人的生存构成了致命的威胁。
《变形记》中的父亲则是一个冷酷无情对待变了形的儿子的人 , 儿子变形后, 他没有半点同情心 ,有的是对儿子暴跳如雷。卡夫卡在《致父亲的信》里骂父亲是"付薪水的敌人",拒绝步父亲的后尘。他的创作较充分体现了对父权的反叛。从以上不难看出父子冲突、反叛父权在西方文学中的份量。西方文学对坏父亲形象的刻画及弑父情结,实际上表现的是西方人强烈的反抗精神和抗争意识。
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进入父系氏族以后,男性成了社会的主宰者。父亲往往成了权力符号的象征。古希腊神话里的乌拉诺斯、克洛诺斯、宙斯是一代又一代父亲,也是一代又一代至高无上的天帝 ;俄狄浦斯的父亲拉伊俄斯是国王 ,阿伽门农是希腊联军的统帅也是国王 ,美狄亚的父亲同样是一位君主。国邦如此 ,家庭同样,父亲在家庭中享有至上的权威 ,妻子儿女则无地位可言。父亲作为"象征的他者"直接象征着秩序。在基督教产生之后,上帝又成了"绝对的他者"———所有父亲的原型,他们居于一个绝对的位置上,对子辈行使统治和宰割的权能。因此,对父权的反抗,就是对权力意志的反抗。这种不惧权威,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抗争精神在西方文化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在家庭父子关系问题上,孔子认为父亲具有至尊的地位,所谓"天无二日,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孔子家语·本命解》)父亲是家庭中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尊长。父亲对子女来说,既是不可违背的强制命令,又是应当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前者表现为法律形式的教令权、监护权、惩戒权等,后者则化为主体意识的孝道观念。在孝道方面,孔子提出了不少应遵守的行为要求,如"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里仁篇》)在父母百年之后,孔子又要求子女以古之礼守孝三年。子女可以劝谏父辈过错。但他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篇》)意为侍奉父母要委婉地劝谏 ,一旦发现父母不听从自己的劝谏,就仍然恭恭敬敬地不触犯他们 ,虽然心怀忧愁 ,但毫无怨言。受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影响 , 中国的家庭伦理强调父为子纲 ,父权至上,父子间无平等可言。虽其中也有父慈子孝的道德要求,但长者本位的传统导致片面强调孝,社会强制实行的也仅仅是子孝。这种片面状况,后来发展到极端,出现了"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 ;父要子亡,子不能不亡"的难以理喻的状况。
在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加上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文学传统,中国文学以颂扬父子伦理亲情为主,而对背离亲情的行为予以贬斥。具有浓厚封建宗法制色彩的古代文学不用说,就是现当代文学也有不少这类的篇章。朱自清以家事为题材的散文《背影》,就是这类文章的代表。它抒写人伦之常,表现父子深情,情感真切动人。
巴金无疑是 20 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抨击封建家族制度与封建礼教最为激烈的作家之一。然而仔细分析,人们又会惊异地发现其作品蕴含着浓厚的家族情结。他热情关注家族问题,把创作的重点放在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上,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对专制家长、堕落子弟的怜悯、同情及对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族伦理的首肯,他对作品中叛逆人物身上的封建孝道表现出理解式的认同。
巴金在自我满意的《激流三部曲》、《憩园》和《寒夜》等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中,将重点放在对旧家庭人与人之间各种复杂伦理关系的描写上,他重视亲情,揭露礼教,呼唤建立在平等、友爱、信赖基础上的新型家庭关系。巴金"否定的只是封建家长专制制度,而决不是作为社会细胞的家的存在;……他憎恶的只是封建家庭造成的兄弟之间争斗的疏远,而不是否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他鄙弃封建大家庭的坐吃山空、道德败坏的败家子,而对那些无辜的受害者始终充满着眷念之情。"既留恋传统家族哀伤它的衰亡 ,又肯定觉慧、觉民的孝行。这种情感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关于家庭骨肉亲情的观念。"他本人又是中国传统人伦关系的奉行者 ,他终生都在探讨如何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合理的友爱的家庭关系,而不是完全割断这种血缘纽带。"
不仅中国,就是整个东方文学,都明显地叙写赞美父子伦理亲情。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及歌德并列的世界五大诗人之一的波斯诗人菲尔多西。他创作的《列王纪》是波斯最伟大的民族史诗,该巨著中的"四大悲剧" :《伊拉治的故事》《鲁斯塔姆与苏赫拉布的故事》《夏沃什的故事》和《埃斯凡迪亚尔的故事》,反映的都是年轻王子的悲剧,伊拉治被两位兄长谋杀,其余三位王子苏赫拉布、夏沃什、埃斯凡迪亚尔都是在父子之间的冲突中横遭厄运,直接或间接地死于他们的父亲之手。与西方神话 、史诗比较, 父子争夺的结果,最后胜利的不是儿子,而是父亲,东西方的这种差异性很耐人寻味。
与源于海洋文明的西方文明不同,中国、波斯等东方文明属于一种内陆河流文明。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经济形式,进而对社会组织形式和文化意识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经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业生产的安排、劳动技能的掌握、生产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这种经济活动的特殊性就决定了经验及拥有者———长辈的权威。年长为尊,权威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尊父"与"弑父"情结各自代表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前者是古老的、平和宁静、因循守旧的文化心理的体现;后者是不断进取不断超越的文化精神的反映。前者以建立和维护既有秩序为目的,但阻挠创新妨碍进步;后者以除旧立新为目的,但有碍道德精神的提升。如何正确认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很值探讨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