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看东西模糊、变形?可能不是“老花眼”哦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看东西模糊、变形?可能不是“老花眼”哦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531647

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甚至变形的情况。很多人会误以为这是"老花眼"或"白内障",但这些症状也可能是黄斑前膜等眼底疾病的危险信号。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病例,为您详细解读黄斑前膜的症状、成因及治疗方法。

李女士(化名)年近古稀,却有着60多年的高度近视史。她自述从幼儿园就开始戴眼镜,当年上小学时,全校只有她一个人戴眼镜。随着年岁的增长,她佩戴的眼镜也日益增厚。六七年前,李女士感觉右眼视物变形,"就是看什么东西都是弯曲的。"经过检查发现患有黄斑病变,因当时无法治疗加上本身有白内障,李女士躲避了好几年的眼科体检。

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女士在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进行了眼底的系统检查,发现右眼的眼底上长了黄斑前膜,该病是黄斑病变中的一种类型。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眼科主任童晓维介绍,黄斑前膜是形成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内表面的薄膜。简单地说,就是在黄斑区视网膜内层表面长出一层半透明膜。疾病早期,大多数人没有明显的症状,通常是在做眼底检查时偶然发现。然而,黄斑作为人眼的光学中心区,是视力和视觉功能最敏锐的地方。所以,当病变累及黄斑中心区,黄斑前膜组织增厚、收缩、出现牵拉时,就会造成视网膜皱缩及组织水肿,从而影响视力,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

黄斑前膜的形成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大多数为特发性,多见于中老年人。目前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年龄相关的玻璃体后脱离对视网膜造成牵拉,引起内界膜的破损,进而转化增殖形成黄斑前膜。通常5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多见,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也相应增加。此外,临床观察发现,高度近视的患者也更易出现黄斑前膜。童晓维医生指出,李女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因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因此有相关眼部疾病或治疗的患者,更须警惕黄斑前膜的发生。

据了解,目前黄斑前膜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若只有轻度视力下降或视物变形,且病情比较稳定,可以定期复诊、观察病情;若视力较差(一般矫正视力下降到0.5左右),且有明显的视物变形、重影、视野缺损,已影响日常生活,就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剥除遮住光明的这层膜。因为在黄斑区组织尚未受到严重侵害时得到及时有效的手术剥除,将最大限度地保存有用的视功能。

李女士在发现黄斑前膜后及时进行了微创玻璃体切割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而且在修复的过程中,医生对其左眼也进行了单纯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这样便能有效地对她的双眼视功能进行重建。如今,李女士摘掉了厚重的眼镜,裸眼视力都恢复到0.5,戴上一副浅度数的近视镜,视力便可达到0.8和1.0了。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喜事:"没想到现在不戴眼镜也能看清了,人家说我回到了青春,我感觉是回到了幼儿园。"

黄斑前膜,就像蒙在黄斑前的面纱,带来的不是美感,而是朦胧,它会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视功能。及时的手术治疗,最终的视功能获益程度也会更多。童晓维医生提醒市民,要是生活中发现自己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甚至复视时,一定要尽快到眼科门诊,完善眼底检查。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建议每半年接受一次眼底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眼部疾病,是保持良好视力的关键。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