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很多人都误解了“忍辱”的真实含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很多人都误解了“忍辱”的真实含义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64967439_121124722

“忍辱”是佛教六度波罗蜜之一,常被误解为简单的忍受侮辱。实际上,“忍辱”的含义远比这丰富和深刻。本文将从佛教经典出发,探讨“忍辱”的真正内涵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大多数人认为的“忍辱”,是对于不公和屈辱的硬抗,但从佛法的角度上来说,“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所以,“忍辱”的含义并不是“忍受侮辱”那么简单,通过了解“忍辱”的实际意义,才能真正修习“忍辱”这一法门。

佛教有六度,也称六波罗蜜,其中包含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个方面。一味的忍耐,并不是佛教所提倡的“忍辱”。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过烦恼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确也有忍气吞声的意思。比如《遗教经》云:“能行忍者,乃可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在《优婆塞戒经》卷七也另示如下:忍有两种,第一是世间忍,就是能忍饥、渴、寒、热、苦、乐;第二是出世间忍,即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忍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嗔、疑等,能忍难忍,能施难施。

弥勒菩萨忍辱偈云:“有人骂老拙,若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少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不了道。”

忍,是忍耐,是修行人的能忍之心,辱,是侮辱之境。当侮辱我们的境界现前怎么办,要能忍,这样才能修行用功,不能忍,就会被境所转,不能修行用功,这才是“忍辱”的意义。

佛法不仅为个人忍,也要为众生忍。到达无诤的程度时,就成了八风吹不动,即对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八种现象,无一不能忍的境界。所以,解脱的菩萨称为已得无生法忍。

对于内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等不着,于外六尘的色、声、香、味、触、法能不受,即称为法忍。如能遇迫害而不嗔,受供养而不喜,既无能受的我,也无使我接受的他,能达如此,则称生忍。此不仅是圣位菩萨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

“忍辱”的根本含义是忍受各种侮辱恼害而不起嗔恨心,“不起嗔恨心”是“忍辱”与忍气吞声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一种智慧,后者则是怯懦。“忍气吞声”更像是把遇到的糟心事打碎往肚子里咽,怨气在肚子里“咆哮”,不断折磨身心,只是不敢外露罢了。

懂得“忍辱”的生命犹如劲松,一切“不如意”如过眼云烟,在风雨中能保持坚挺、不减其志。修习“忍辱”,是通过不断觉察自我、磨炼自我,使自己面对一切不如意境时,能够保持内心平静、不起嗔恨之心。

面对不如意带来的郁闷、愤怒、痛苦等负面情绪时,“自我觉察”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快速冷静、恢复理智的方法。通过观察和思考自己的情绪、想法、行为,找到消极情绪的源头,我们就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也能理解种种“不可爱境”并非空穴来风。

“忍辱”,实是一种美德,不但能抑制人的嗔火,还能融化人的仇恨。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众共济,逆境不嗔,顺境不喜,以完成忍辱波罗蜜的功德。所以“忍辱”是建立和乐人间的最佳准则。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