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中,为何日本不顾伤亡非要强攻旅顺,而不选择围困
日俄战争中,为何日本不顾伤亡非要强攻旅顺,而不选择围困
在日俄战争中,日本为何选择强攻旅顺而非围困?这个问题一直备受历史学家关注。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战略决策背后的原因,包括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双方军事实力对比、后勤补给情况以及指挥官的能力等因素。
旅顺位于胶东半岛的最南端,东临黄海,西滨渤海,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作为天然的不冻港,旅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甲午战争后,日本占领了旅顺,但随后在沙皇俄国的干预下被迫将其"交还"给俄国。1890年后,日本和俄国都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化解危机,两国都计划通过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旅顺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上图:俄国国内以漫画形式所描绘的日俄战争
日军不敢拖延时间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想要在亚洲扩张领土,首先需要控制制海权。在1903年,俄罗斯帝国已经组成了太平洋舰队,其中包括3艘塞瓦斯托波尔级战列舰、2艘佩列斯维特级快速战舰等。而日本在1904年初完成了对海军舰队的编组,主力有6艘一等战列舰和6艘装甲巡洋舰。虽然日军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但总体实力上仍与俄国有较大差距。日军担心拖延时间太久,俄国会从其他地区调派海军增援,因此决定速战速决。
上图:日俄战争前期的俄国漫画
俄军在旅顺存储物资充足
旅顺是沙俄在中国强租的港口,也是俄国海军在远东的唯一不冻港。通过中东铁路,沙俄能够源源不断地向旅顺输送物资。在战前,俄军已经做好了被围困的准备,储存了能够使用一年的军需物资,包括274558发炮弹、可供食用240天的小麦以及大量医用药品。而日本政府的战争军需储备只能维持一年半,如果采用围攻的方式,可能对俄军只是减少一些军需,而日本政府将面临破产。
上图:争夺辽东半岛的日俄战争中的俄军
日军指挥官能力堪忧
在日俄战争中出任第三军司令的乃木希典,虽然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出色,但其思想守旧,观念死板。在1904年11月,乃木希典发动第三次总攻击,但由于指挥不当,几乎全军覆没。最终,在总参谋长儿玉源太郎的调整下,日军才取得了203高地的胜利,并于12月8日摧毁了俄国太平洋海军舰队。
上图:日军炮击旅顺要塞
作为胜利方的日本,虽然成功破解了本国的经济危机并完成了第二次工业化,但这种转嫁经济危机进行战争的方法,最终将日本推向了更大的灾难。而对于战败的沙皇俄国来说,这场战争不仅削弱了其在远东的势力,也加速了国内革命的爆发。
上图:淹没在旅顺港口内俄国的“帕拉达”号巡洋舰和“胜利”号战列舰
上图:旅顺日本兵和俄国被俘水兵
参考文献:
1.《日俄战争全史》 查攸吟
2.《日俄旅顺要塞争夺战剖析》 马俊
3.《远东第一要塞的陷落》 滕泽宇
4.《肉弹》 樱井忠温
5.《洋镜头里的日俄战争;1904-1905》 徐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