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丁伟的毕业论文为何刚说到关键处,就被人打断了?
亮剑中,丁伟的毕业论文为何刚说到关键处,就被人打断了?
《亮剑》中,丁伟的毕业论文为何刚说到关键处,就被人打断了?那个在军事学院引起"八级地震"的论文到底说了些什么?一向谦逊隐忍的丁伟,竟敢在众目睽睽之下,直言我国真正的防御重点不是任何一个邻国,而是当时的盟国和大哥!这份爆炸性的观点让在场的将军们无不震惊,有人交头接耳,有人愤怒难平,就连常乃超和李先念这样的老将都陷入沉思。丁伟这番痛彻肺腑的论述到底是出于何种用意?他又是基于什么样的前提和考量提出了这种大胆的设想?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和深层原因?让我们一探究竟!
亲眼所见,耳闻目睹
彼时正值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鲜红的旗帜迎风招展,一代又一代浴血奋战的将士们为了这万里河山的重新统一而欢欣鼓舞。然而,丁伟并没有沉浸在这喜人的胜利氛围中,相反,他在东北地区亲眼目睹了一幕幕令人无法释怀的情景。
转眼间,日军的铁蹄已经远去,但东北这片广阔的土地却依旧不太平。丁伟率领着战火纷飞中幸存的部队,满怀着重振家国的壮志,兴高采烈地来到这里。可是,当他们翘首以盼,准备整顿装备时,老大哥的军队却神情冷淡,拒绝了他们进城的请求。丁伟曾试图与老大哥军队的将士交涉,但对方的回答直白而决绝:"我们只承认国民政府,不认可你们这些游击队。"
更令人震惊的是,随后丁伟看到老大哥的军队开始有条不紊地拆卸东北各地的工厂机器,将这些战利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伯利亚。就连一些小型机床和微不足道的零件也不放过,被一股脑装箱打捆,丁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本应属于祖国的财富被掘空。
面对东北百姓的质问,老大哥的军队理直气壮地回应道:"这是我们应得的战利品,你们算老几?"一时间,丁伟的心中五味杂陈。他万万没有想到,那个口口声声是来"解放中国"的盟军,竟会如此肆无忌惮地掠夺中国的国富。
正当丁伟百思不得其解之际,他无意中听到一个老大哥军官对手下人说起了一件неб?未可及的事。原来,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上面已经同意把东北归属于他们管辖。丁伟愤怒难耐,却又无可奈何,只得归队,在炊事营中默默品尝着战士们煮来的那碗清汤寡水的窝窝头。
那一夜,丁伟辗转反侧,久久无法入睡。他不停地回想着先前在战场上亲眼目睹的一幕幕:从冀中名将们被老大哥痛下杀手,到后来在东北亲眼看到他们掳掠民富……种种场景交织在一起,让丁伟如坐针毡,心乱如麻。而就在这时,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久违的身影——李云龙的岳父,文化人田墨轩。
思考的源头,智慧的启蒙
丁伟虽然天资聪颖,却并非是一夜之间就能形成如此宏观而深邃的战略思维。事实上,他的军事远见是从多方面积淀而成的。其中,田墨轩这个文化人的评点无疑是最重要的启蒙。
追溯到抗战时期,田墨轩作为李云龙的亲家,常在家书中对两人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见解。他曾在信中写道:"若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单凭智勇是不够的,还需要高瞻远瞩的胆略,以谋定后策。"意思是说,光有个人的勇气和智慧固然重要,但若想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更需要运筹帷幄的远见卓识。
田墨轩的这番话,给了丁伟很大的启发。他开始思考,单纯的勇猛很容易陷入敌人的圈套,也难以确保战果的巩固。唯有具备更高的战略眼光,才能洞悉大局,从而主宰战局。受田墨轩影响,丁伟开始广泛阅读各种典籍,汲取历代智者的睿智之言。
除了田墨轩的言传身教外,丁伟的战略思维也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智慧。比如,他认真研读了《孙子兵法》中"先机而动,先发制人"的战略哲学,从中汲取了先发制人的重要性。同时,他也受到了"以逸待劳"的兵家智慧启发,认为在敌人强大时,不应正面硬拼,而是要按兵不动,消耗敌人的体力。
此外,丁伟还深入钻研了历史上诸多著名战役。他从曾国藩李鸿章对待洋人进犯时的"视野狭隘、勇而无谋"中,看到了缺乏战略眼光的危害。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国防军的"闪电战"战术给了他很大的启示,让他认识到战略进攻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丁伟构思论文时,1939年苏芬战争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当时,芬兰人凭借精心布置的"马纽戈防线"固若金汇,让原本被认为是"钢铁洪流"的苏军在其面前节节败退。从中丁伟领悟到,即便是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只要选准地利优势,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弱小的一方也未必就无法战胜强大的对手。
正是受到田墨轩的鼓舞,加之自身对历史战例的深入研习,丁伟才有了超越常人的战略视野。他顿悟到,未来无论面对何种强大的敌手,只要运筹帷幄,了然大局,就一定能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一语惊醒梦中人
丁伟的论文开篇并没有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先借一则家族渐衰的故事作为引子。他讲到一个昔日鼎盛的大家族,随着家主的离世而分崩离析,子孙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展开了你争我夺,导致整个家族土崩瓦解。
通过这个看似与军事无关的比喻,丁伟巧妙地引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任何联盟的牢固程度其实都是暂时的。就像一个家庭,家主一旦去世,子孙们就会为了利益而相互倾轧;国家之间的联盟也是如此,随时可能因为利益的转移和分歧而决裂。
特别是在两年前,即1945年,苏联的"家主"斯大林逝世之后,这个"大家庭"内部的裂痕愈加明显。丁伟直言不讳地指出,未来可能对我国构成威胁的,恰恰是我们当前最大的盟友——苏联。
接下来,丁伟开始系统分析苏联对我国构成威胁的潜在可能。他首先指出,我国的西北和正北地区,即新疆和内蒙古一带广阔的草原和戈壁,正好符合苏军摩托化纵队和装甲集群展开的特点。一旦苏军集结有力,很容易就能直捣黄龙,切断我国这一地区的战略支撑。
其次,丁伟着重分析了我国东北地区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他说,东北就像是我们的"鸡头",一旦被斩断,等于切断了我国重要的工业和资源基地。更为关键的是,旅顺港一旦失守,就意味着苏联太平洋舰队可以在我国东部海岸线游弋,并在任一地点实施登陆。
最后,丁伟大胆设想了一种极端情况:如果有一天苏军真的像当年对待日本关东军那样,以同样的铁蹄踏平了我们,我们又当如何应对?毫无疑问,这将是一场灾难性的打击,对我国的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丁伟这番直言无隐的论述,立刻在场引起了轩然大波。部分将领一改往日的泰然自若,反应剧烈异常。有人不敢置信地摇头,有人咬牙切齿地怒视丁伟,就连以稳重著称的常乃超都陷入了沉思。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军神李云龙微微一笑,抬手示意丁伟继续说下去。在李云龙的支持下,丁伟壮着胆子将自己的论点一一铺陈开来,场面一度剑拔弩张,扑朔迷离……
震惊全场,狂风骤起
丁伟的论文内容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在军事学院的礼堂内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骚动。一时间,整个会场顿时陷入一片死寂,只有丁伟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场内回荡。
首先是部分年轻将领们的反应最为剧烈。有人俯首捂面,似乎无法承受丁伟话语的冲击力;有人双拳紧紧地捏着,恨不得一拳击毙丁伟;还有人直接从座位上跳了起来,怒发冲冠地咆哮着要将丁伟驱逐出场。
旁观这一切的老帅们也是面色铁青。常乃超几度欲言又止,似乎对丁伟的论点又有些犹豫;而李先念更是眉头深锁,一言不发,难掩心中的疑虑。唯有军神李云龙依旧熠熠生辉,饶有兴致地倾听着丁伟精彩绝伦的论述。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年轻的将军突然爆发出来,狂吼着要将丁伟千刀万剐。他指着丁伟,咆哮道:"你这是对我们的盟国耻笑大方,将来有什么资格去和外国人谈判?!"
丁伟并没有退缩,而是义正言辞地反驳道:"将军,我说的都是一些残酷的事实。如果连事实都不敢面对,我们又凭什么去和别国谈判?难道要继续蒙蔽自己吗?"
"胡说八道!你真该死!"那位将军脸色铁青,手下的警卫已经紧紧地包围了丁伟,整个会场一触即发。
就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刻,李先念沉静地开口了:"丁伟有他的道理。苏联目前确实有一些不利于我们的动向,我们必须有所防范。"
"李先念,你难道也信了他的鬼话?!"那位年轻将领更加狂躁起来,一副要行凶的架势。更有甚者,有人已经拔出了佩枪,枪口直指丁伟的眉心。
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李云龙淡然一笑,从容地说道:"丁伟所言非虚,我亦有此忧虑。大家都是出于一片赤诚之心,何劳动武火呢?"
李云龙这番沉着冷静的话语,终于渐渐平息了场内的骚乱。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屏气凝神地聆听着丁伟接下来将要阐述的内容。丁伟从容不迫,以史为鉴,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我国东北地区的战略部署,以及苏联在这一地区的野心。他并没有对任何人指手画脚,而是摆事实、讲道理,由浅入深地道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构想。
在场所有人虽然面色各异,但无一不被丁伟精辟入理的论点所折服。即便是那位年轻好斗的将领,也不得不在丁伟的逻辑与理性的说理下低头认输。就连苏军之前种种可疑的行径,也在丁伟一一道来时无不自圆其说、顺理成章。
当丁伟的发言接近尾声时,会场内再次陷入一阵静默。所有人都在认真地思考着他的论点,仿佛在头脑中构筑着一个个防线。就在这时,李云龙再次发话了,他温和而坚定地说:"丁伟提出了很好的战略考量,我们应当认真予以商榷……"
破釜沉舟,气壮山河
在军神李云龙的支持下,丁伟终于得以将自己的论点全部阐述完毕。他大胆而精辟的见解虽然一度引发轩然大波,但最终还是以理服人,让在场所有人都不得不正视他所提出的潜在威胁。
接下来,便轮到其他将领们对丁伟的论点进行回应和补充。首先发言的是常乃超,他虽然仍有些疑虑,但仍不失风度地对丁伟的论证表示了肯定。他说道:"丁伟提出的种种忧虑确实很有道理,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毕竟,苏联是一只狡猾的老狐狸,它的野心不可小觑。"
接着,李先念也缓缓开口了。尽管之前还曾对丁伟的论点表示过怀疑,但此刻他已被丁伟的逻辑和论证所说服。他严肃地说道:"虽然现在我们与苏联还是盟友关系,但丁伟所指出的种种做派实在令人忧心忡忡。因此,我们不得不对苏联的未来动向保持高度戒备。"
随后,年轻一代的将领们也纷纷发言,虽然言辞间仍透着对丁伟初时的不满,但无一不对他的分析表示由衷的赞同。就连之前那位最为激动的将军,此刻也低头认输,承认了丁伟论点的高瞻远瞩。
就在这个时候,李云龙再次开口了。他沉声说道:"经丁伟一番分析,我对苏联的某些举措确实生出了一些疑虑。老夫我虽然不想和它翻脸,但面对如此实在的证据,我们也不得不有所准备。"
说罢,李云龙便环视全场,目光如电,乃至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为之肃然起敬。
"诸位啊,我们现在必须立刻着手对付这一潜在的威胁。我们不能再像对付日本关东军那样掉以轻心,而应当把这当作一场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战役来准备。"李云龙铿锵有力的话语如炮响在场内回荡。
"丁伟呐,你的论文非同小可,堪称开天辟地之作。从今天起,我们就要按照你的构想,制定周密的战略战术,以防不测。"说着,李云龙亲自将丁伟扶了起来,郑重其事地说:"你的远见卓识,已经为国家铸就了一面旗帜。如果有一天,真的不幸发生什么冲突,那就由你来统帅全局,亲自指挥作战!"
丁伟自然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会获此重任。他双膝一软,几乎要跪倒在地。李云龙见状,连忙扶住他,并拍着他的肩膀说道:"好好准备吧,重任在肩,定能建立武威!"
从今天开始,我国防务上再也没有了任何马虎大意。所有人全神贯注,开始部署起针对苏联的各项战略方针,一如当年抗日战争的准备一般谨小慎微。一时间,整个国家进入了一种戒备森严的备战状态,人心凝聚,有条不紊地按照丁伟的构想运作着。
就这样,一场势如破竹的战役虽然还未打响,但双方已暗暗摩拳擦掌,气势汹汹地扼守着各自的战线。一股硝烟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预示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