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将军PK士兵,如同切白菜,古代将军怎么养成的?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将军PK士兵,如同切白菜,古代将军怎么养成的?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28337463_121145196

在古代战争中,将军与士兵之间的实力差距究竟有多大?将军是否真的如影视剧中所展现的那般威武神勇?本文将从历史文献和具体战例出发,为您揭示古代将军的养成标准及其真实战斗力。

相信很多人看古装剧战斗场面,在千军万马中,我们一眼就锁定了那个意气风发、指挥若定的将军,而且这将军一定英俊威武,风流倜傥,在战场上以一敌百,令士兵闻风丧胆。

古代将军真的那么厉害吗?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当上将军?

在明朝有一位骠骑将军王鸣鹤,同时也是一名武学理论家,编撰一部军事书《登坛必究》,里面详细阐述了为将之策,从这本书完全可以知道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成为一名将军。

千军万马,将军可不多,可以说是千分之一或者万分之一比例,在古代想要成为将军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对将军的要求十分严格。

首先将军要有指挥战斗的能力,同时他还要有非常好的头脑,应变能力强,也就是战场应变能力,毕竟在打仗之时,经常会有突发情况,如果不能及时想出对策,那很有可能会导致战争的失败,严重一些,会全军覆没。

其次将军还要有计谋攻心的能力,这一点就要求将军要饱读兵书了。在战场上,武力是第二,计谋才是第一。

作为将军,他不一定上战场,在大帐内,一个正确的谋划,照样收获敌军上万人头。就像周瑜,他作为大都督,不仅自身武力很高,而且还有不亚于诸葛亮的谋略。

第三,要求将军拥有识人的慧眼,也就是选贤任能的能力。在战场上,不可能仅有将军一人带领军队,他还有很多下级,这些下级也带领着一批士兵,也是极其重要的战斗力。

第四,将军还应该具备各种知识,比如天文地理、行军战备、地缘政治等。每一门知识都能在战争中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就拿关羽来说,他最辉煌的战绩便是水淹七军,他利用的便是八月下雨的知识而生擒于禁、斩杀庞德。所以说将军就应该拥有这些知识。

最后一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武力。对于那些冲锋陷阵的将军来说,武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必须是那种能一打十的。

对于带兵打仗的将军来说,没有武力,就没有威严,他们带领着数万的士兵,武力如果没有士兵高,又如何统帅他们呢?

所以对于带兵的将军们来说,个人武艺确确实实是古代军队制度下,“硬核”的考核选拔标准。

当然,有那种武力不高的将军,但是他们靠的是脑子,把那些冲锋陷阵的工作交给武功高强的下属,而自己则在营帐中运筹帷幄。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就能够知道将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具备这些条件,可以说你就有了成为将军的可能,会武功,懂兵法,会识人,这些已经把普通士兵排除在外了,普通士兵和将军已经不在一个层次了。

下一步,成为将军,要通过层层形式考核,而且将军士兵行业标准是不同的
我们来举例说明。

在宋代,基本的“射箭”,以南宋名将虞允文的说法,“士挽弓七斗八斗者”就是优中选优的好兵。但南宋两位名将岳飞与韩世忠,都能拉动三百斤的硬弓。对比普通士兵,那是绝对优势。

军中的普通军官考核,乃至武将选拔,武力水平也是绝对的硬杠。其标准之高,可以参考中国传统的“武举”考试。清代武科考试的第二场,就是考“步射”与“技勇”。

其中的“步射”,要拉“八力”“十力”“十二力”三等硬弓,拉满才算合格。

“技勇”则是要先耍大刀,“考生”可以选择“八十斤”“百斤”“百二十斤”三类大刀,不但要举起来,还要做出“前后胸舞花”这样的高难度动作才行。最后是举石礩,二百到三百斤的石礩,必须举到“离地一尺”。

这几个考核,考的都是武将们“一力降十会”的硬本事。对比一下就知道:士兵武力考核的高标准,放在武将的考核里,只能是入门标准。

为什么要这么高标准?

古代战争条件下,遇到残酷的战事,武将的身先士卒与强大武力,就是军队的“兵胆”。

比如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靠着勇敢善打获得了柴荣的青睐,而后平步青云的。宋辽徐河之战里,有着“黑面大王”之称的宋军悍将尹继伦,就是靠着奋勇奇袭的方式,率先杀入耶律休哥的营帐,打得这位当时正吃饭的辽国第一名将分分钟崩溃,杀出了著名的“徐河大捷”。武将的武力与勇武,就是战场上士兵们的“定心丸”。

所以,理论上说,在古代军队里,带兵将军的武艺,往往要高于士兵。虽说不能像切菜那样容易,将军如果在战场杀敌,以一敌十绰绰有余,勇猛的以一敌百也是可以的。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将军是不是都那么厉害?当然不是,哪里没有滥竽充数的,一般来说,到了一个朝代末期,将军士兵水平都会整体下降,为啥?简单,皇帝享乐了,官员腐化了,不重视军队训练了。

比如北宋仁宗年间的宋军精锐骑兵,有的就连马都不会骑。到了北宋末年时更糟,金兵南下时,北上抗敌的北宋禁军精锐,好些人竟然上马就紧紧抱着马肚子,一路行军吓得打哆嗦。

明末的士兵,也是同样不堪,由于钱粮常被克扣,饭都吃不饱。以至于检阅的时候,一阵风吹来,就有人“风一吹就倒”。基本是找死。

清朝号称“满万不可敌”的八旗精锐,不靠谱时也是叫人跌碎眼镜。太平天国战争时,昔日的“八旗”就孱弱无比。永安战役里,七个太平军士兵打个冲锋,几百八旗兵就崩溃。

士兵如此,将军呢?半斤八两。

比如北宋,在靖康之耻前夜时,驻守河北要地的禁军将军们,基本就是纨绔膏粱子弟。平日里武艺稀松,却是饮宴游猎不断。

明末萨尔浒大战时,明军马林部的统帅马林,是个精于诗词歌赋的文人,战场上跑得比谁都快。到了崇祯年间时,崇祯皇帝曾全力狠抓武举考试,发誓要选几个好将军,可这严苛的武举也注了水,考生早就买通了考官,好些人别说拉硬弓,射箭都不会,考试时竟然直接拿着箭往箭靶子上一插,竟就合格了。

至于晚清太平天国战争和鸦片战争期间,清军八旗的主将,也常常撒腿跑路。特别是太平军北伐战役里,有的“八旗悍将”战场上掉头就跑,甚至化妆成乞丐跑回北京,成了老百姓街头巷尾的笑话。

放在这样的年代里,将军和士兵谁更强?这事儿,只能说是“比烂”。将军和士兵都是白菜,任敌军随意砍的白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