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恐龙—马门溪龙
盘点中国恐龙—马门溪龙
**马门溪龙是中国特有的恐龙属,属于蜥臀目蜥脚下目。自1952年首次发现以来,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多个物种,包括建设马门溪龙、合川马门溪龙、中加马门溪龙等。这些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以其超长的脖子和庞大的体型著称。本文将详细介绍马门溪龙属下的各个物种及其特征。
什么是马门溪龙?
马门溪龙是蜥臀目蜥脚下目恐龙中的一个属,属于马门溪龙科,生活年代为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最早发现于中国四川宜宾马鸣溪。属植食性恐龙。然而,马门溪龙绝非一个种类,而非而是一个属,就举个例子,就如同猫科豹属中包括老虎、狮子、豹、美洲豹、花豹、雪豹一样,马门溪龙属中也有不同的物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马门溪龙属中以下几个有名的物种。
1.模式种—建设马门溪龙
建设马门溪龙是马门溪龙属中最早发现的。1952年,发现于中国四川宜宾马鸣溪。1954年,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建教授经研究,将这种恐龙命名为“马鸣溪龙”,但因为杨仲健教授是陕西人,有陕西口音,所以定名之后,其他研究人员误将“马鸣溪”听成了”马门溪”。所以,马鸣溪龙并被误听成为了马门溪龙,但根据国际法定规定,马门溪龙这个名字已经不能被更改了,所以这个名字并被延续至今,而根据双名法,将此物种定名为建设马门溪龙。
建设马门溪龙生活于晚侏罗式的牛津期,属于沙溪庙组。总长度为13到15米,体重大概为5到8吨,脖长为4.67米 其正型化石标本为(IV ppv 790)但这个化石标本残缺不全且杂乱,其中包括五个脊椎,30个尾椎,肋骨碎片,背神经脊的脉弧。此外,还有10四块颈椎,但均都不完整,可能已经丢失了。
建设马门溪龙
2.大明星—合川马门溪龙
如果说建设马门溪龙是研究马门溪龙属中的一把钥匙,那合川马门溪龙就是将马门溪龙这个属种发扬光大的物种,合川马门溪龙生活的年代与建设马门溪龙类似,也属于晚侏罗世牛津期的沙溪庙组,合川马门溪龙的身长与体重远超于建设马门溪龙,体长为21到22米,体重为26吨。
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发现于中国重庆合川区,于1972年被杨钟健和赵喜进两位教授,描述并命名,化石正型标本为(CCG V 20401)化石标本由一个,基本完整的关联脊柱组成,颈椎有19个,几乎完全保留的细长颈椎,12个背椎,4个荐椎和35个尾椎。所以总体上来看,合川马门溪龙的化石完整度也比建设马门溪龙高很多。
2022年八月,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展出了一句合川马门溪龙的化石标本,有趣的是,新复原组装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竟比原来估测的长了两米,总长度增至24米。
合川马门溪龙
3.巨无霸—中加马门溪龙
虽然合川马门溪龙的体型很大,但不过比起接下来的这位,那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而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加马门溪龙,它发现于新疆准噶尔盆地的石树沟组,年代为晚侏罗世的牛津期因为是中国和加拿大联合考察研究的,因此而得名,他的体长达到了惊人的35米,体重为60至80吨,其脖子长度可以达到15米,比合川马门溪龙还长了2.7米,堪称马门溪龙中的巨无霸。
中加马门溪龙的正模标本(IVPP V 10603)发现于1987年,包括前四节颈椎的序列和一个完整的下颌骨,下颌骨长60.3厘米,里面有19颗牙齿,还有一个长4.1米的颈肋。
中加马门溪龙
4.杨氏马门溪龙
杨氏马门溪龙发现于1988年,是被当地的村民宋仁在采石场发现的。地点,在中国四川省自贡市新民乡,杨氏马门溪龙的生存年代为晚侏罗世的沙溪庙组为纪念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教授因此而得名。央视马门溪龙身长为15米,脖子长度为6.5米,体型与建设马门溪龙相当。
杨氏马门溪龙正模标本为(ZDM 0083)它保存了一个完整的头骨,前额骨中的牙齿有四颗,上颌骨的牙齿有18颗,齿骨中的牙齿有22到24颗。还有肩带,腰带,以及四肢的材料。
杨氏马门溪龙的发现也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这是中国首次发现马门溪龙的头骨化石,之前在展出其马门溪龙化石的时候,其头骨往往都是仿造梁龙为模式做的,(这有点这有点像当年美国发现雷龙化石时,因为找不到雷龙真正的头,所以拿了一个圆顶龙头来冒充)。但好在杨氏马门溪龙头骨的发现,为各个马门溪龙属,甚至马门溪龙科的物种提供了头骨范例,而后经欧阳辉等著名中国古生物学教授的研究下,诸如合川马门溪龙等一些马门溪龙的化石终于被换上了正确的头骨,并放弃了之前类似梁龙的头骨。可以说,杨氏马门溪龙头骨的发现,为研究马门溪龙科这一系列物种提供了巨大贡献。
杨氏马门溪龙
5.井研马门溪龙
井研马门溪龙发现于1998年,因其正模标本发现于中国四川省井研县梅旺村因此而得名。由张艺红,李奎和曾庆华描述。身长26米,肩高五米,脖子长度可达13米,有19个颈椎。并且发现了三个化石标本
正模标本(CV 00734)包括部分肩胛骨和完整的乌喙骨、前肢、坐骨,以及相对完整完整的颅骨和舌骨。副型标本(gv 002)存了三个前部颈椎,几个风化的背椎,各种尾椎以及孤立的牙齿。第三个标本(CV 00219)保存了一个头骨,长度为55厘米,前额骨有四颗牙齿,上颌骨有14至16颗牙,齿骨有17至19颗牙,还有一个完整的肩胛骨、各种四肢骨骼和孤立的牙齿。
井研马门溪龙
除此之外,还有安岳马门溪龙,釜溪马门溪龙、云南马门溪龙、广元马门溪龙等但up找不到他们的资料,所以有知道的就请指出吧
形态特征
上面讲了马门溪龙属中几个几个有名的种类,下面我就来再就来讲讲马门溪龙到底长什么样。
马门溪龙的脖子非常长,其长度可以达到它们身体的一半,这在任何蜥脚类恐龙中都是非常吃惊的,它们的四肢也几乎一样长,最长可达到15米,堪比一辆公共汽车了,而他们的脖子上也有一种叫颈肋的结构,方便将它们相邻的几节颈椎牢牢捆绑在一起,以防止他们的脖子太长而断掉,然而,这也使得它们的脖子丧失了大量的灵活性,使得他们的脖子只能抬最多在20度,如果超出了20度的话度的话,那么它们的脖子就会骨折且断掉。
此外,马门溪龙的脑袋也很小,马门溪龙腰带骨的上方存在着一个比脑子还大的神经节,被称为后脑,写着中继站的作用。鼻孔靠挨着头顶。而此外,它们的尾巴也有一个类似于甲龙的尾锤,主要用于在争夺领地跟交配时与同类打斗以及防御敌害。此外,它们的牙齿也与梁龙,雷龙不同它们的牙齿呈勺子状,被称为勺形齿,以便更好的咀嚼食物
生活环境
马门溪龙中绝大物种生活于晚侏罗世牛津期至提通期,约一亿六千万至一亿四千五百万年前,而作为一种大型植食性恐龙,所生活的环境多为冲击,平原通常有高大乔木的细枝嫩叶,为马门溪龙提供了大量的食物来源
除此之外,马门溪龙也有很多的邻居,单出马门溪龙属来说,除了中加马门溪龙生活在新疆外,沙溪庙组的其他马门溪龙,或多或少都能碰上面,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同属于蜥脚类中的峨眉龙、蜀龙,鸟臀目中的太白华阳龙,沱江龙等,在沙溪庙组钟家,把门系龙能遇上同属于犀角类中的鄯善新疆巨龙,蝴蝶龙等,以及鸟臀目中的将军龙,还有隐龙等。
而马门溪龙虽然说体型高大,但不过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天敌,在沙溪庙组生活着庞大的上游永川龙,和平中华盗龙,四川龙,建设气龙一系列大型肉食恐龙。而在石树沟组,当在当地发现了一种名叫做董氏中华盗龙的肉食恐龙,以他的实力,远远不是中加马门溪龙的对手,但是可以说中加马门溪龙就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吗?显然不是的,但在当地还发现了另外一种大型的中华盗龙身长估计可达十几米,如果说他被定种的话,那么他可以说是当时石树沟祖中顶尖的王者,是中加马门溪龙的最大威胁。
而当这一系列的生物多样性表明,当时中国的恐龙的数量远远不弱于北美洲的恐龙数量。
落幕
尽管马门溪龙体型庞大,多样性极高,但还是逃不过适者生存这一句话,随着白垩纪的到来,冲积平原大量消失,马门溪龙最终也灭绝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虽然马门溪龙灭绝了,但他们的足迹却遍布了中国整个大陆,而以他们为代表的马门溪龙科,却也也拓展到了其他的世界,有一些物种甚至直接踏入了非洲,打破了西方学者所谓东亚隔离说的错误理论,可以说,它们是最成功的物种之一。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搜狗百科
微信公众号:恐龙爱好者联盟
中国古动物馆,海嘉古生物社,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
微井研
图片:百度搜索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