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欺诈如何举证?一文详解认定、赔偿及期限错误应对
劳动合同欺诈如何举证?一文详解认定、赔偿及期限错误应对
劳动合同欺诈是职场中常见的问题,如何举证、认定及赔偿?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劳动合同欺诈如何举证
在证明劳动合同欺诈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举证:
提供虚假信息的证据:若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劳动报酬等关键信息作虚假承诺,劳动者可收集招聘广告、宣传资料、面试记录等,以证明用人单位当初所描述与实际不符。比如招聘时承诺高薪,实际发放工资远低于承诺,相关招聘信息可作证据。
证明欺诈故意的证据:需表明用人单位或劳动者一方存在故意欺骗的主观意图。例如,用人单位明知自身生产环境存在严重污染,却在招聘时隐瞒该情况,劳动者可收集环境监测报告、相关员工证言等,证明用人单位的欺诈故意。
造成损害后果的证据:因欺诈行为给对方造成了实际损失,如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欺诈而辞去原工作,结果新工作与承诺不符,劳动者为此付出的经济损失相关凭证,如交通费、误工费等票据,可作为证据。
总之,要全面收集各类相关证据,以有力支撑自己关于劳动合同欺诈的主张。
劳动合同欺诈的认定及赔偿
劳动合同欺诈的认定及赔偿涉及多方面要点:
认定方面:一是用人单位欺诈,如在招聘时故意提供虚假的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工作条件等关键信息,致使劳动者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而签订劳动合同;二是劳动者欺诈,比如提供虚假学历、工作经历、技能证书等与履行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使用人单位陷入错误认识并签订合同。通常,需结合具体行为、主观故意及造成的后果等综合判断是否构成欺诈。
赔偿方面:若用人单位存在欺诈,劳动者可依据相关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若因欺诈给劳动者造成损害,还应承担赔偿责任。对于劳动者欺诈,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动合同,且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若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劳动者应承担赔偿责任,赔偿范围包括招录费用、培训费用、生产经营损失等实际损失。
劳动合同期限写错了有影响吗?怎么办呢?
劳动合同期限写错是有影响的,具体后果及应对办法如下:
影响方面:若期限写错,可能导致劳动权利义务的起止时间界定不清。比如,员工的试用期时长、工资调整节点、社保缴纳期限等,都会因合同期限错误而出现混乱。这可能引发劳动纠纷,损害员工或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应对办法:
- 双方应积极沟通协商。发现错误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需尽快就该问题进行坦诚交流,达成一致的更正意见。
- 进行书面更正。以书面形式签订劳动合同变更协议,详细说明原合同期限错误情况,明确正确的劳动合同期限。变更协议应由双方签字或盖章确认,确保其法律效力。
- 妥善保存相关材料。将原劳动合同、变更协议等文件妥善留存,以备后续可能出现的查询、纠纷处理等需要。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降低劳动合同期限写错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双方合法权益。
本文原文来自66la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