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如何帮助独居残疾长者走出困境?一个真实的社工案例分析
社工如何帮助独居残疾长者走出困境?一个真实的社工案例分析
本文是一个社工案例分析,讲述了社工如何帮助一位独居残疾长者刘叔走出生活困境。文章详细描述了刘叔的背景、需求分析、服务计划和服务过程,并总结了服务成效和专业反思。
案例背景
刘叔(化名),离异,无子女,肢体残疾三级,低保家庭。因患有糖尿病,刘叔每月需要打针吃药。刘叔独自居住,靠最低生活保障金、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维持生活。因每月还要支出医药费用,生活较为窘迫。
2023年2月,刘叔身体突然恶化,出现急性脑梗,导致右半边瘫痪。同时,刘叔查出患有尿毒症,需要定期去医院做血透。
此后,刘叔失去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他吃饭、穿衣、上下床、如厕、洗澡和行走都需要他人协助,平时只能坐在椅子上,出行需要依靠轮椅之类的工具。
突如其来的疾病,让刘叔原本窘迫的生活更加难以维持,刘叔深感焦虑和无助,面临较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对生活较为悲观。
需求分析与评估
在此前多次入户探访、陪伴的过程中,社工与刘叔建立专业服务关系。通过观察、访谈等,社工对刘叔的生活现状、服务需求等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刘叔存在基本生活没有保障、无人照料及就医困难、负面情绪较大等三方面的问题和需求。
社工与督导围绕以上问题及需求进行分析,并充分挖掘刘叔的优势资源,以便后期实施精细化服务。
保障基本生活的需求
刘叔的身体残疾和疾病已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可协助其重新进行残疾人证评定,并结合其最新情况协助其申请相关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
日常生活照料及就医的需求
刘叔突发急性脑梗,导致右半边瘫痪,无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刘叔查出患有尿毒症,需要定期去医院做血透。需要有人照料其日常生活起居和定期送其到指定医院做血透。
缓解内心负面情绪的需求
刘叔由于腿脚不便,很少出门与邻居交流。平时他独自一人在家中,比较孤单。突如其来的疾病导致刘叔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刘叔面临无人照顾、需要支付高额医药费等情况。刘叔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感到消极。需要为其提供心理疏导,缓解其内心的压力及负面情绪。
服务计划
在多次入户后,社工全面了解了刘叔的情况。社工与督导结合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本土化实践案例经验,分析和评估刘叔的需求,拟定服务目标和介入策略如下:
介入理论
-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一组由个人接触所形成的关系网,通过这些关系网个人得以维持其认同,并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服务、讯息、新的社会接触等。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服务对象所遇到的问题和危机的解决,维持社会个体的日常生活。
通过对刘叔身边资源的梳理,社工发现刘叔身边有兄弟、亲友、政府部门等支持网络可为其提供支持。社工将为刘叔链接政策资源,同时联动多方为其提供照料送医、心理疏导等服务,以保障刘叔基本生活、解决其照料送医难题、为其提供情感支持,增强其社会支持网络。
- 优势视角理论:该理论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认为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和内部资源能够让他们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在本案例中,刘叔主动向社工倾诉自身情况并寻求帮助,在面对自身突发疾病时,没有放弃治疗等,这些是刘叔的优势。社工将与刘叔一起挖掘自身潜能,更好地发挥刘叔的优势。
服务目标
社工和督导根据刘叔的情况制定了专业服务计划,旨在通过链接政策与社会资源、解决刘叔照料及定期就医难题、提供心理支持、巩固服务成效等4个步骤,保障刘叔基本生活及日常生活照顾和就医,纾解其负面情绪,不断提升其自我认同感,最终实现个人增能、助人自助。
介入计划
社工与刘叔共同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具体的服务计划:
链接政策资源,保障基本生活:协助刘叔重新评残疾并申请系列兜底民生保障政策,保障刘叔基本生活。
联动多方,解决无人照料及定期就医问题:组织刘叔亲朋好友和邻居集体协商,解决刘叔日常照顾和就医难题。
提供陪伴和情绪支持,提升自我认同感:定期入户走访,为刘叔提供心理疏导,缓解其内心的压力。挖掘刘叔优势,给予鼓励,提升其自我认同感,树立生活信心。
定期跟进及回访,巩固服务成效:通过个案服务过程回顾与总结,巩固服务成效。
服务过程
链接政策资源,保障基本生活
社工得知刘叔情况后反馈给镇残联,并向刘叔普及相关政策,鼓励他重新进行肢体残疾评定。由于刘叔半边瘫痪,无法行走,在征得刘叔同意后,社工协助刘叔申请线上重新评残。
在社工的帮助下,刘叔顺利进行线上重新评残,医生评定其为肢体残疾二级。随后,社工协助其申请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并帮助其办理低保转特困。此外,社工初步评估刘叔符合临时救助的申请条件。于是,服务性岗位社工联合事务性岗位社工,协助刘叔整理好申请材料,并提交审核。
最后,刘叔通过临时救助申请,获得相关救助金。同时,社工帮助刘叔监护人申请特困供养人员住院照料护理金。
除此之外,社工动员社区居民和刘叔的亲朋好友为刘叔筹集医药费。社工还协助刘叔申请区慈善总会专项医疗救助金。经过这一系列的政策资源链接,极大程度缓解了刘叔家庭经济困境。
解决无人照料及定期就医问题
刘叔在没有突发疾病之前,生活基本都自理,他偶尔做点农活,下山到镇里采购生活用品及食物。突如其来的身体疾病让他生活无法自理,刘叔面临照料及定期就医的难题。
陪同刘叔入院就医
社工得知此情况后,发动刘叔身边亲朋好友和邻居等共同协商处理。经大家商议,决定聘请一名护工照顾刘叔的日常起居,相关护理费用由刘叔哥哥承担。刘叔的朋友定期送刘叔到医院就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刘叔的日常照料和就医难题得到解决,生活得到妥善安置。
提供情绪支持,提升自我认同感
与此同时,社工定期入户,陪伴刘叔,关心其身体健康情况,为其提供情感支持。社工运用倾听、同理等会谈技巧,安抚刘叔因疾病所带来负面情绪,协助其释放内心压力,引导其正确看待自己的生活,为其输入生活希望。
同时,社工会向其刘叔以及护工科普预防残疾人跌倒的知识与腿部康复动作,让刘叔加强对自身健康的管理。在天气晴朗的时候,社工鼓励刘叔可以通过轮椅到村附近的休闲广场走动,与其他村民聊天。
在社工与刘叔的共同努力下,刘叔的负面情绪得到纾解,他逐渐走出低落消极的状态,自我认同感提高,开始正视生活困境。
定期上门探访,提供情感支持,协助其学习和使用残疾辅具
巩固服务成效,结束个案服务
社工与刘叔一起回顾了整个服务过程,并进行经验的总结。如今刘叔有亲人、护工、朋友的陪伴和照顾,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刘叔已经能够充分运用周边资源解决困难,达到预期目标。社工也将持续和刘叔保持联系,并结合站点分级探访机制开展恒常走访服务,跟进其生活状况。
入户探访,巩固服务成效
服务成效
基本生活保障方面
首先,社工协助刘叔重新评残并申请相关补贴。其次,社工结合刘叔家庭情况变化,协助其申请特困。再次,社工又为其成功申请临时救助、特困供养人员住院照料护理金等。以上相关政策资源的链接及落实,保障了刘叔的基本生活。
心理支持方面
社工通过定期的探访,为刘叔提供情绪疏导,逐步陪伴其走出困境。现在刘叔已不再像一开始那么悲观了,他能运用优势视角,正视面临的困境,发掘自身价值,并逐步走上生活正轨。现在,刘叔家庭有了更多的保障,他脸上也有了笑容。
社会支持网络建设方面
社工充分挖掘刘叔身边潜在资源,召集其亲朋好友和邻里等共同协商,协助解决刘叔的日常照料和就医的难题。同时,社工借此契机逐步搭建起刘叔的社会支持网络,让其重新燃起生活信心。
专业反思
社工之所以能敏锐觉察到刘叔家庭的需求,是基于对相关政策的学习和服务经验的积累。在日常工作中,社工站定期组织学习政策和服务案例,了解相关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最大程度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
同时,社工发挥驻村(居)的服务优势,建立恒常探访机制,通过“日常生活化的陪伴”,与刘叔“交心”,建立信任关系,从而全面深入了解刘叔及其家庭的需求,更好地为其提供陪伴和情绪支持。
后续,社工将持续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专业服务,切实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