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洛阳龙门石窟:北魏至唐代皇家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洛阳龙门石窟:北魏至唐代皇家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

引用
中国网
1.
http://jilu.china.com.cn/2024-11/06/content_42956986.htm

龙门石窟,这座位于洛阳市南郊的佛教艺术宝库,不仅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从北魏到唐代,历经500多年的精心雕琢,这里留下了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和2800余块碑刻题记,展现了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13公里处,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公元493年),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形成了南北长达一公里、拥有两千余座窟龛和十万余尊造像的石窟遗存。这历时500多年的营造过程中,包含北魏和盛唐两个造像的高潮阶段。至今,保存在伊阙两山的这数以千计的像龛,绝大多数都是这两个时代的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等,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

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最为著名。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龙门石窟不仅是一座石刻佛场,更是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体的代表,它基于隶、形于楷,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魏碑体的珍品。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魏碑有“结构天成、笔法跳跃、精神飞动、血肉丰美等十美,他大力提倡学习书法应从龙门二十品入手,给“龙门二十品”以极高的评价。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魏碑体的珍品和唐楷书体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之杰作。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优美,更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龙门东山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的香山寺,是武周时代封建王朝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诃罗的遗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香山寺法音绵历、香火炽盛,以致中唐时代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白居易,竟以居士情结与如满和尚等人结为“香山九老”,酬唱于该寺的堂上林下、晨烟夕蔼。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卒于洛阳履道里故居,白居易的亲属,根据他生前的遗嘱,将他葬于龙门香山寺下。今日的白园(白居易墓园),是各界来宾体验大诗人晚年生活的理想之地。

龙门石窟这些洋溢着信仰情感的文化遗存,其极具异域格调的外在形态和充斥着人文意识的内在涵养,是古代社会广大人民对现实世界充满诉求意愿的物质折射。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成效卓绝的创造能力,透过这一遗响千载的人文景观可以得到透彻的解说。

本文原文来自龙门石窟官方网站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