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唐代名将的传奇人生
郭子仪:唐代名将的传奇人生
郭子仪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平定安史之乱、维护唐朝统治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在战场上建立了赫赫战功,更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宽广的胸襟赢得了后人的敬仰。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大历十四年(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轶事典故
诚感鱼朝恩
郭子仪抵御吐蕃时,鱼朝恩指使人挖掘其父坟墓,大臣都担心他举兵造反。郭子仪入朝后,代宗将此事告诉他,他流泪道:“我长期带兵,不能禁止士兵损坏百姓的坟墓,别人挖我父亲的坟墓,这是上天惩罚,不是有人和我过不去。”后来,鱼朝恩请郭子仪赴宴,宰相元载派人对他说鱼朝恩将对他不利,他只带一名亲兵赴宴,酒酣之际,握着鱼朝恩的手说:“你我都是皇帝的臣子,你听说过我的坏话就该告诉我,为什么要挖掘我的祖坟呢?”鱼朝恩惊恐地道歉,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墓葬纪念
郭子仪墓
郭子仪墓在陕西省礼泉县建陵西南二公里的坡阳村。
汾阳王庙
786年,德宗追赠郭子仪为太师,谥号忠武。787年,德宗又追赠郭子仪为太庙,配飨代宗庙廷。郭子仪的功绩和品德,不仅在当时受到高度评价,而且在后世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纪念。
生平
早年事迹
郭子仪早年参加武举,以“异等”的成绩补任左卫长史,累迁至单于都护府副都护、振远军使。749年(天宝八载),郭子仪任横塞军使。天宝十三年(754年),改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
平定安史
讨伐叛军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叛乱,郭子仪被任命为卫尉卿,充灵武、宁朔等军节度使。他率军与安禄山部在河北展开激战,收复了常山等郡。756年,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了长安和洛阳。757年,郭子仪与李光弼等将领在香积寺之战中大败叛军,收复了长安。
后世地位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太尉中书令尚父汾阳郡王郭子仪”。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郭子仪。
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同样收录了郭子仪的传记。
家庭成员
父母
父亲:郭敬之,历任吉州、渭州、绥州、寿州四州刺史,后因郭子仪之故,赠太保,追封祁国公。
母亲:向氏,怀州河内人,封平原郡君,死后追赠魏国夫人。
兄弟
兄长:郭子琇
弟弟:郭子仪有多个弟弟,但具体名字不详。
人物评价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而且还善于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具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宽广的胸襟,是一位难得的文武兼备的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