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领域新突破:DD-DC神经元网络模型问世,环境感知能力大幅提升
AI领域新突破:DD-DC神经元网络模型问世,环境感知能力大幅提升
近期,来自Flatiron Institute和印第安纳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神经网络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他们开发了一种名为DD-DC(direct data-driven control)的新型神经元网络模型,该模型能够更好地模拟大脑神经元的运作机制,并展现出更强的环境感知能力。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大脑的理解,还可能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开辟新的方向。
传统神经网络的局限性
人工神经网络由许多神经元连接形成一个网络结构,当神经元从前一层神经元接收到的总输入超过某个阈值时,它才会将信息传递到下一层。模型在训练时,信息仅单向通过某个神经元,且无法影响神经元从链中较早的神经元接收到的信息。
尽管人工神经网络已经在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受生物神经元固有的可变性限制,目前神经元的参数还难以量化,构建可推广的大脑功能模型仍然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项艰巨挑战。
DD-DC模型的创新之处
DD-DC神经元网络模型将神经元建模为周边环境的反馈控制器,避开受控动态系统的显式表示和潜在状态的显式推断,直接将观测结果映射到控制信号。这种设计使得单个神经元对周围环境的控制力比之前想象的更强。
DD-DC神经元网络模型从单个假设开始,为多种先前不相关的神经生理现象提供了解释,每一个解释都只提供间接证据,但它们的多样性可以为DD-DC模型提供支持。
研究发现与未来展望
研究发现,在神经元连接点(突触)处,电信号的传递偶尔会被随机干扰,这种随机性实际上有助于神经元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从而提高它们的性能。更具体地说,在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连接的“突触”部分,经常会出现神经元传输电信号但下游耦合神经元未收到消息的情况。下游神经元是否收到、何时接收突触信号,似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偶然性。
研究团队表示,DD-DC神经元网络模型将加深人们对大脑的理解,或许有助于受生物学启发的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尽管这一新模型展示了其优越性,但其计算需求较高,尤其是在大规模神经网络的实际应用中。因此,研究团队建议将其更多地应用于特定领域的深入分析,如视觉环境中的神经元行为研究。
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探索不同类型神经元的行为,并将这一新模型与其他技术结合,如对抗性训练和强化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AI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他们也计划分析不适合这一新模型的神经元类型。例如,视网膜中的神经元接收来自视觉环境的直接输入。这些神经元可能无法像大脑深处的神经元那样控制它们的输入,但可能会使用研究团队发现的一些相同原理。
参考资料: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311893121#executive-summary-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