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是何时诞生的?为啥被称为“诗中诗”?
春联是何时诞生的?为啥被称为“诗中诗”?
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描绘着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也寄托着对新一年美好的祝福。从唐代的萌芽到清代的鼎盛,春联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本文将带您一起探寻春联的起源与发展,感受中国人、中国年独有的浪漫和美好。
春联的发展历程
春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记载,唐代的春联内容为“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标志着对联形态的初步形成。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春联的内容更加丰富,如“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开始昭示春意常在、节庆美好的寓意。
宋代时,春联文化进一步发展,成为诗人词人的文学给养。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名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对当时春联文化的生动描绘。到了明代,春联文化已经深入人心,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书写春联,贴在门上。清代,春联成为文化内涵丰富的年俗载体,春联的张贴已有严谨的礼制。据清官修《国朝宫史》卷八记载,每年腊月二十六这天要张挂春联。
清代宫廷春联的独特之处
从古至今,春联几乎都是红底黑字或红底金字。唯独清代宫廷的春联,以笔墨书写在白绢上。这种独特的审美与民间红春联截然不同,体现了清廷满族“尚白”的文化传统。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刘鹏在《养吉斋丛录》卷十九中提到:“白绢 锦阑 墨书”。白绢就是用白色的绢布,锦阑四周边缘是五色的,辉映朱扉,色尤鲜丽,春联和红色的门、这些宫廷建筑交相辉映。
春联的艺术特色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是中国最经典的春联之一,它是明嘉靖十一年状元林大钦写给岳父的寿联。“天”对“春”,“增”对“满”,“岁月”对“乾坤”,对偶工整,合辙押韵,传颂至今。
春联因为融合了骈文、律诗、散文、词曲等多种文学形式,又被称为“诗中诗”,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谢冬荣表示:“春联是对美景的歌颂,对自己感情的表达,对未来的期许。春节纳入非遗,咱们中国人迎接新年的一个社会实践,和祖辈们呼应、对话。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