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里的"开学季":中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何时?
古画里的"开学季":中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何时?
新学期伊始,孩子们背着书包,迎着朝阳走进校园,开启新的学习旅程。那么,你是否好奇,古代的孩子们是如何"开学"的?他们需要准备哪些文具?又是如何参加考试的?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古人的"开学季",探索那些尘封在历史画卷中的求学故事。
古人"上学记"
中国的教育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夏朝就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到了商朝,学校被称为"序",到周代则称为"庠"(xiáng)。然而,在夏商周时期,学校并非面向所有儿童开放,官方所办的学校——"官学",主要针对贵族子弟。
春秋时期,孔子开创了教育的新篇章。他在《论语》中提到:"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里的"脩"是肉脯,"束脩"即10条干肉。孔子将学费定为10根腊肉,这一举措使得平民子弟也能有机会入学,由此创立了"私学"。
清代画家刘权之的《亿春书瑞册图》(家弦卷)生动再现了乡村私塾的场景。画中茅屋内,一位长须老者端坐讲台,学生们围桌而坐,或激情演说,或与老师讨论学问。屋外,一名身着紫衫的学生怀抱包裹匆匆赶来,这包裹很可能装着的就是拜师的"束脩"。画面左侧,几名同样怀抱包裹的孩童正交头接耳,看来是开学季,他们结伴而来,带着"学费"拜师学艺。远处透过明亮的窗户,可见一名孩童正专注抚琴,琴艺正是古代学子的必修科目之一。
古代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现代大不相同。孔子时期要求学生掌握"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不仅要求学生会读书,还要懂音乐与舞蹈,甚至要会骑马射箭,真正做到了文武兼备。
古人"文具大揭秘"
新学期自然少不了新文具。在仇英的《村童闹学图》中,夫子的书桌上摆满了各式文具。最左侧是一个书匣子,这是在书包发明之前,用来收纳字画、笔墨纸砚等贵重文具的工具,多用香樟木、杉木等特殊香味的木材制作,以防止虫蛀。随着时代变迁,沉重的书盒逐渐被简单的布包取代,最终演变成今天的书包。
书匣子旁边是一个形状扭曲的笔筒,里面还插着一株绿植。笔筒作为重要的文房用具,因其使用方便、造型简单而广受欢迎。笔筒旁边依次摆放着笔洗(洗涮毛笔之用)、笔格(搁置毛笔之用)、水中丞(书案上的贮水器)、笔掭(伺候笔墨浓淡的工具)。此外,古代学生还备有砚滴,专门用于磨墨时向砚池里滴水,砚滴多以动物神兽为原型,造型憨态可掬。画中夫子手里的戒尺,则是古代私塾老师用以责罚学生的板子。虽然如今戒尺已淡出校园,但作为学生,心中应常存一把属于自己的"戒尺",以明辨是非。
古人"考试大冒险"
考试,对现代学生来说是学习阶段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古代的学子们也是一样。明代画家仇英的《观榜图》生动描绘了古代科举考试放榜的场景。画面中心,一张大榜被贴在显眼的地方,像是官府的外墙,上面写满了考生的名字。焦急赶来的学子、簇拥在榜单前的人群、欣喜若狂的庆祝者、黯然神伤的落榜者,以及街道上焦急跑来的学子,共同构成了这场考试的盛况。
古代科举考试始于隋朝,为非贵族出身的读书人打开了一扇通往仕途的大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最重要的内容是"四书五经"。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则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科举考试分为多个等级:院试合格者称为"秀才",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其中,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进士中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是所有考生中最耀眼的明星。
从古代的"开学季"到"考试季",从文具的演变到科举制度的完善,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展现了独特的智慧和魅力。这些历史画卷不仅记录了古人求学的艰辛与喜悦,也为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