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明代“天子守国门”是如何形成的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明代“天子守国门”是如何形成的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0EOPU9B05533IFY.html

"天子守国门"是明代特有的说法,形象地描述了北京城紧邻边境线,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隐患。这一说法的形成,与明朝在北方边防策略的演变密切相关。本文将从东胜卫、开平卫和大宁都司的内迁过程,探讨"天子守国门"这一说法的由来。

东胜卫的兴衰

朱元璋时期,明朝在北方万里边境线上设置了近百万明军,其中东胜卫位于鄂尔多斯地区,连接山西诸卫与宁夏诸卫,控扼河套地区,是重镇大同和宣府的屏障。东胜卫于洪武四年(1371)正月设立,洪武二十五年(1392)蓝玉在摸鱼儿之战大败北元后,明朝再次设置东胜卫,但仅设置了左右二卫,派了万多人在此守卫。

洪武三十五年(1402),朱棣攻破北京后,为削弱晋王势力,下令调东胜左卫于永平府,调东胜右卫于遵化县。明成祖认为设置卫所是要等到明军消灭岭北行省的残元势力之后再做,但明成祖突然死于北伐回国途中,东胜卫也就没有得到复置。

东胜卫的内迁导致了大同直接处于接敌第一线。在土木堡之战中,明军撤回北京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走宣府、大同一线,一条是走紫荆关,最终明军选择了北线的宣府、大同回北京,也先大军突然来袭,明英宗被俘。如果东胜卫尚在明朝手中,这样的情形是不会发生的。


东胜卫城墙遗址

开平卫的内迁

开平卫的位置同样极为重要,其东至大宁430里,东南至古北口400里,西南至宣府镇400里,北至沙漠470里,自卫至京师630里。开平卫是明朝的一个重要据点,明成祖五次北伐,开平卫都是的重要军事据点和粮饷物资运输的中转站。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为了感谢兀良哈三卫对自己靖难的支持,以及大宁都司后勤保障的压力,将其内迁保定府。而开平卫西南400里的兴和千户所内迁之后,开平卫就已经孤悬在外。由于条件太艰苦,常常遭受到蒙古军的袭扰,即便是在此守卫的将士也多不愿在此驻守。最终,在宣德七年基本完成了内迁工作。

开平卫的收缩,让宣府直接成为边防第一线,大大缩减了战略纵深,蒙古这对明朝的北部边防的影响极为深远。明军撤出之后,此地遂卫蒙古所有,比如隆庆和议中著名的俺答汗,实际上就居上都,也就是明开平卫旧址。

大宁都司的撤销

大宁都司的建立是在纳哈出投降之后,为了能够更好的管理该地区而设立,后宁王就就藩于此。其东连辽左,西接宣府,南卫北京,为巨镇。下辖上九十城,带甲八万,实力强劲。

靖难之役时,朱棣北上大宁,夺取了宁王的兵马,并带走参加与建文帝的作战,大宁的防御也为之一空。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即位后,改封宁王于南昌,迁大宁都司于保定。

对于朱棣内迁大宁都司的做法,因为对后世影响巨大,一直疑问很多。内迁的一个说法是,朱棣为了感谢兀良哈三卫在靖难之役中的帮助,因为宁王手下的很多将士就是来自于兀良哈三卫,所以内迁以表示感谢。但这种说法虽然见于多本史书,却一直质疑不断。因为感谢也用不着用如此重要之地,而明成祖对于兀良哈三卫一直怀有戒备,第三次北伐还以大军重创兀良哈,也不可能将如此要地送于兀良哈。

而很多人又坚持以后勤保障来解释大宁都司的内迁,但宁王带甲数万在此长期驻守尚可,又岂能以后勤说事。究其原因,还是明成祖坚持要消除北元残余势力之后,再行大规模的都司、卫所的设置,只是明成祖去世太急,此计划未能成行而已。

而仁宣本鉴于永乐时期对外战争消耗过大,造成了国家空虚,总体上采取收缩守成的态势,就不会去重置大宁都司了。

北京城的门户大开

由于北京的东北方向上已经给予了投降明朝兀良哈三卫,这批蒙古人是蒙古的辽王投降明朝之后,朱元璋就地安置在边疆。兀良哈的实力逊于靼和瓦剌,但又与二者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故而游离不定,在明朝强盛之时,就会归附于明朝,当明朝孱弱之时,又会成为明朝的隐患,甚至成为入侵明朝的带路人,比如土木之变,兀良哈就是太师也先的向导。

兀良哈三卫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永远的痛,这是数百年后的事情,与本文主题无关,在此不多讲。

而大宁都司、开平卫、东胜卫的内迁,最终导致了北京城在西北、北方的门户大开,此种局势最终造成了北京城的巨大的防守压力。

"天子守国门",其本质上表达的是北京城紧邻边境线,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但究其核心原因,还是太祖、成祖时期主要选择了进攻,而仁宣选择了收缩。在明朝的历史上有"仁宣之治"的说法,其核心就是息兵养民,停止大工程,也基本奠定了明朝在北方的疆域,但也失去了东胜、开平、大宁等地,北京外部屏障俱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