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乔丹・彼得森:管教孩子五原则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乔丹・彼得森:管教孩子五原则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27/13/11028580_1137758437.shtml

管教孩子是一种责任,管教不是对不良行为的愤怒或者报复,而是仁慈和长远判断的谨慎结合。

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临床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在其著作《人生十二法则》中,提出了五条管教孩子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不仅基于其在异常心理、社会心理以及人格心理学领域的专业研究,更融合了其作为心理学家的深刻洞察。

管教原则一:限制规则数量

规则不应该超过必要的数量。换句话说,糟糕的法律会破坏人们对良好法律的尊重。这就是伦理和法律层面的“奥卡姆剃刀”。奥卡姆剃刀定律认为,最简单的才是最可取的。

所以第一条原则是:不要用太多规则来妨碍孩子们和他们的管教者,那样只会适得其反。限制规则的数量,等到其中一条被打破的时候再去想该怎么办。建立普适和无视情境的惩罚尺度虽很困难,但是人们可以参考英国普通法的一个思路,这可以帮我们建立第二条有用的原则。

管教原则二:用最小必要力量

英国普通法允许你以合理的方式捍卫自己的权力。比如,有人闯进了你的房子,而你有一把上了膛的手枪,那么你最好分阶段捍卫自己的权力。万一闯入者是喝醉酒的邻居,你肯定不能直接朝他开枪。你应该说:“站住!我有一把枪。”如果对方既不解释也不后退,你可以鸣枪警告,如果他继续前进,你则可以瞄准他的腿。我们可以用一个极为实用的原则推导出所有逐步升级的反应方式,这个原则就是最小必要力量。所以现在我们有了两条关于管教的通用原则:第一,限制规则的数量;第二,用最小必要力量去执行这些规则。

针对第一条原则,你可能不确定具体如何设定规则。以下是一些建议。你可以告诉你的孩子:除非是自卫,否则不要咬人或者踢打别人;不要折磨和欺凌其他孩子,这样长大后你才不会成为罪犯;带着感恩之心文明地进餐,这样人们才会再次邀请你;学会分享,这样其他孩子才会喜欢和你玩耍;认真听大人讲话,这样他们才不会讨厌你,才会乐于与你分享有用的信息;安静地睡觉,这样父母才可以有一些私人空间,才不会讨厌你的存在;看管好你的个人物品,因为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而且拥有这些物品是你的幸运;在玩耍的时候做个好的伙伴,这样别人才更乐于和你在一起;以令人愉悦的方式为人处世,让人们愿意待在你身边。一个懂得这些规则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

关于第二条原则,你可能不明白什么是最小必要力量,它可以被理解成一个从最小干预方式开始实验的过程。有的孩子只要被瞪一眼就不敢再妄动,有的受制于口头命令,还有的则需要你用食指弹打一下他的小手。最后一种方法在餐厅等公共场合尤其适用,你可以悄悄地执行,既有效又不会让冲突升级。不这么做的话,孩子就可能会通过愤怒地哭泣来要求得到关注,这无疑会让周围人反感。孩子如果不受管束地到处乱跑、打扰大家的话,不仅会让他自己和父母蒙羞,还会导致他未来出现更多不当行为。因为孩子们在实验,他们想看看老规矩在新的环境里是否也适用。尤其是三岁以前的孩子,因为他们不会通过语言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

当我们的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外出吃饭时总能吸引来自他人的微笑。孩子们可以安静、礼貌地坐着吃饭,虽然只能坚持45分钟左右,但我们约定好,会在他们开始坐立不安的时候带他们离开。邻座的食客会告诉我们他们很开心看到这么快乐的家庭。虽然我们并不总是快乐的,有时候孩子也会调皮,但大多数时候孩子们还是听话的,而人们也会积极地对孩子们做出回应。这对孩子很有好处,当感受到人们对自己的爱意时,良好的行为就会被奖励强化了。

如果你给他人机会,他人也会发自内心地对你的孩子表达出喜爱。在我们的第一个孩子,也就是我女儿出生之后我就发现了这一点。当我们用婴儿车推着她走在蒙特利尔的街道上时,那些高大的路人会停下来朝她微笑,他们会温柔地与她说话,对她傻笑或者做鬼脸,这样的画面往往会让你的心中涌现一股股暖流。当孩子在公众场合听话懂事时,这些美好也会被相应放大,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谨慎、有效的管教,所以你需要对奖励和惩罚都有清晰的了解。

了解孩子会如何回应管教,进而实施有效的措施,这是和孩子建立关系的一部分。

将“没有必要体罚孩子”或者“打孩子会让他们变暴力”这样的陈词滥调挂在嘴边是很容易的。让我们先来看看前一种说法。首先,绝大多数人都同意盗窃和伤害等恶行是应该受到制裁的;其次,几乎所有形式的制裁都可以分为心理上的和生理上的两种。囚禁和社会孤立会产生和身体创伤类似的痛苦,从脑神经科学层面来看,大脑中的同一片区域对这三种体验都会有反应,而这种反应的强烈程度是可以被阿片类药物所控制的。23就算不涉及任何暴力,关监狱也显然是在体罚,尤其是关禁闭。再次,如果不立即有效制止某些不良行为,更糟糕的事情就会发生。比如,当孩子将叉子插入电源插座,或者在拥挤的停车场调皮奔跑时,最恰当的惩罚方式是什么?答案很简单,采用在合理范围内能够制止这种行为的最快方法。

在停车场,这么做的原因显而易见,但是同样的情况也会在人际关系中发生,这就引出了关于体罚的下一个论点。那些本可以在童年被及时纠正的不良行为,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为孩子招致越发严厉的惩罚。尤其是那些到四岁为止都还没有充分社会化的孩子,他们会在青少年和刚成年时遭受社会的直接惩罚。那些行为冲动的四岁儿童很可能在两岁时就展现出了过度的攻击性,从统计上来说,他们更容易比同龄人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男孩中有大约5%是这样的,女孩中的比例则要小很多。24不假思索地否定体罚也会让人误以为青少年时期的恶行是从曾经天真的小天使们身上突然出现的。如果你的孩子天生就更具攻击性,那么忽略他的不当行为是非常错误的选择。

最后,否定体罚等于是在假设人们可以在没有任何威慑力的情况下成功地拒绝他人。一个女人之所以可以对一个强壮又自恋的男人说“不”,是因为她拥有社会、法律和国家的支持。父母之所以可以对想吃第三块蛋糕的孩子说“不”,是因为他们比孩子块头更大,同时也被法律赋予了监护者的权威。归根结底,拒绝意味着“如果你继续这么做,就需要承担令你不适的后果”,否则拒绝就是毫无意义的,会被孩子视为来自大人的废话,甚至会让孩子相信所有成年人都是软弱无能的。这对孩子来说是很糟糕的教育方式,因为每个孩子都会长大成人,而且在成长中也都需要依赖大人的指导,否则就只能通过碰壁吃亏来学习。当一个孩子轻蔑地忽视成年人时,他对生活能有怎样的期待?长大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彼得·潘的故事,彼得·潘就认为所有大人都和霍克船长一样,既蛮横又懦弱。只有在两个文明人之间,拒绝才有可能以非暴力的方式完成。

“打孩子会让他们变暴力”这个观点又该如何看待呢?这个观点的错误太显而易见了。用“打”来概括父母的管教行为是非常肤浅的,如果这个词能够概括所有类型的体罚,那么雨滴和原子弹之间也就不会有任何差别了。只要我们没有透过有色眼镜或者抱着过度天真的态度去看待体罚,就可以知道体罚也是要看强度和具体情况的。每个孩子都知道无缘无故被恶狗咬和淘气地抢夺宠物狗的骨头时被咬之间的区别。当说到“打”的时候,轻重和原因都是不能被轻易忽视的因素。另外,时机也很重要,如果当你两岁的儿子用积木砸了还是婴儿的妹妹的脑袋时,你立刻用手指弹了他的额头,那么他会建立这两个行为的联系,未来也就不太会再犯。这是一个积极的结果,他肯定不会因为自己额头被弹而继续欺负妹妹。他不过是个嫉妒、冲动而又单纯的孩子,并不愚蠢。如果你不这么做,就没法保护你的女儿,你只会使她长期受欺凌。你回避着有碍和平的必要冲突,对欺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许某天当那个受欺凌的孩子质问你时,你会说你并不知情,但其实你只是不想承认自己逃避了管教的责任,并持续用和蔼可亲的态度来掩饰这种逃避罢了。

讨论这些是为了说明我们可以选择有效或者无效的管教方式,但不能彻底忽视管教本身,因为孩童时代未经纠正的错误会让孩子在未来受到社会更加严厉的惩罚。

有一个很实用的管教手段:隔离反省(time-out)。

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惩罚方式,尤其是在培养孩子情绪自控能力的时候。让耍脾气的孩子单独待着,直到他恢复平静为止,然后再允许他回归至正常生活,这可以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愤怒。平静下来以后可以立刻回到父母身边,这样的规则对孩子、父母和社会都是非常有益的。你能够判断他是否恢复了自控力,也不会继续生他的气。如果你还在生气,要么是因为孩子没有完全悔改,要么便是你自己有记仇的坏毛病。

如果你的孩子是个顽固的淘气鬼,即使在隔离反省时也会到处乱跑,那么你可能需要对他进行身体上的约束。你可以小心而又坚定地抓住他的手臂,直到他停止扭动,认真听话为止。如果这还不管用,那么你可能需要把他脸朝下放在自己膝盖上,如果他继续调皮,你需要打一下他的屁股来让他了解你的严肃态度。当孩子非常顽固、调皮,或者做了非常糟糕的事情时,即使是这样的惩罚也是不够的。如果你从没有充分考虑过这些事情,也许你就是个不称职的家长。你主动把脏活留给了别人,而别人只会更加不留情面。

管教原则三:父母同时管教

让我们来复习一下。管教原则一:限制规则的数量;管教原则二:用最小必要力量。

下面来看看管教原则三:父母应该同时参与管教。25抚养小孩很消耗精力,所以家长很容易犯错误。失眠、饥饿、争吵、宿醉或者工作不顺都足以让父母变得不讲理,要是这些情况叠加起来就更危险了。因此,必须有另一个人在一旁观察、介入和拿主意。有的时候,这也能够避免牢骚不断的孩子和失去耐心的家长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父母共同参与管教也可以让孩子父亲照顾一下刚做了妈妈的妻子,避免她因为连续30天被婴儿搞得夜不能寐而做出傻事。我们必须承认,父母俱全的家庭形式的确更好。

管教原则四:了解自己的阴暗面

管教原则四和人的心理更为相关:家长应该了解自己的阴暗面,明白自己有苛责、报复、压迫、憎恨、发火和欺骗的可能性。人们很少会故意去做糟糕的父母,但是糟糕的管教时刻都在发生。这是因为人们作恶的能力和为善一样强大,而许多人都对这个事实视而不见。人们可以善良又体贴,也可以好斗又自私,因此拥有等级性和掠食性的成年人是无法真的容忍自己被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支配的。复仇终将发生。一对过于和蔼的父母由于无法阻止孩子在超市里大发脾气,因此10分钟之后当孩子兴奋地跑来展示自己的最新成就时,父母也许会用冷漠的态度去报复孩子。在经历了足够多的难堪、违抗和被挑战之后,即使是最无私的父母也会变得满心怨恨,然后真正的惩罚就开始了。父母的憎恨会滋养复仇的欲望,他们会心安理得地减少给孩子的爱和成长机会,并流露出一种微妙的冷漠态度。虽然大家表面上相安无事,却在暗地里酝酿着一场全面的家庭战争。

这种情况很常见,但应该尽量避免。只有当一个家长清楚地了解自己耐心的限度和被激怒后的反应时,他才能规划恰当的管教策略,尤其是当一旁还有同样细心的伴侣在监督的话,亲子关系就更不会堕落到彼此仇视的地步。

有着病态关系的家庭到处都是。这些家庭从不制定规则,也从不约束不良行为,家长总是会毫无征兆地爆发。而孩子就生活在这样的混乱中,要么因怯弱被压制,要么因顽固而叛逆。这种家庭氛围足以摧毁人生。

管教原则五:让孩子看清世界

管教原则五是适用最广的:父母应当成为孩子了解真实世界的窗口,父母可以仁慈并充满关爱,但是也必须让孩子看清世界。这个责任比让孩子快乐、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更为重要。父母的主要职责是让孩子成为受人喜欢的人,这会给他带来更多机遇,让他产生更多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这甚至比培养个性还重要,因为追求个性的前提是要具备高度的社交成熟度。

一个经过良好培养的三岁孩子是礼貌、讨人喜欢而又不卑不亢的,她能引起其他孩子的兴趣,得到成年人的欣赏。她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其他孩子竞相争夺她的关注,大人们乐于对她发出真诚的微笑,带领她探索这个世界。比起只会逃避冲突和管教的懦弱父母,这一切将更好地帮助这个孩子塑造个性。

和你的伴侣或者朋友讨论你对孩子的好恶,不要害怕自己会不喜欢孩子,你是能够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在厘清了自己的姿态,评估了自己计较、傲慢和怨恨的可能性之后,你就可以着手对孩子进行管教,为他们的纪律性负责,也为自己在管教中所犯的不可避免的错误负责。你可以在犯错的时候道歉,然后努力做得更好。

毕竟你是爱你的孩子的。如果他的行为让你厌恶,想想那些不如你那么在乎你的孩子的人又会怎么样,那些人可能会更加严厉地惩罚或者抛弃你的孩子。为了避免这类情况发生,你最好能尽快帮助你的孩子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使他们更加成熟地面对家庭之外的广阔世界。

一个专注、活泼、积极、幽默、礼貌和诚信的孩子,无论他走到哪儿,都不会缺朋友。他会获得父母和老师的喜爱,得到大人们的关注和悉心指导,在一个充满敌意、很容易变得冷酷无情的世界里茁壮成长。

清晰的规则能让孩子感到安全,让父母保持平和理性;赏罚分明能够平衡仁慈与公正,最大限度地促进孩子社会化与心智成熟的进程;恰当的管教可以为孩子、家长和社会带来长期稳定的秩序,让人们免受混乱、焦虑、绝望和抑郁的困扰。这是坚定而勇敢的父母可以为孩子做出的最了不起的奉献。

别让孩子做出令你讨厌他的事情。

最根本的道德问题不是如何保护孩子免受不幸的痛苦和失败,而应该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获。

生活很艰难,

每个人都注定要遭受痛苦和伤害。

有时候痛苦显然源自个人过失,

比如选择性失明、决策不当或者心怀怨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