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高龄生育的风险因素与孕前评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二胎高龄生育的风险因素与孕前评估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knowcat.cn/p/20241227/2324633.html
近年来,随着“单独二胎”到“全面二孩”政策的开放,我国二胎高龄生育所占的比例也随之不断上升。高龄生育指的是到达预产期时,孕妇的年龄已满35周岁,由于此时孕妇年龄相对较高,其生殖器官功能、自身机体功能等均处于下降状态,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再加上其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进而对孕妇及其新生儿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使得孕妇面临更多的挑战。因此,保障二胎高龄孕妇的身心健康就显得十分关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某医院产科2015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120例分娩第二胎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将其分为两组:年龄≥35岁的高龄经产妇组(62例)和年龄<35岁的非高龄经产妇组(58例)。研究者收集了所有生育二胎产妇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产妇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是否有剖宫产手术史以及新生儿结局等,并记录两组间相关临床指标差异及相关风险因素。
主要发现
研究发现,高龄经产妇组在多个方面存在更高的风险:
- 不良心理状态:高龄经产妇组的比例为53.23%,而非高龄经产妇组仅为20.69%。
- 剖宫产史:高龄经产妇组的比例为32.26%,而非高龄经产妇组为15.52%。
- 子宫肌瘤:高龄经产妇组的比例为19.35%,而非高龄经产妇组为5.17%。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龄经产妇组的比例为19.35%,而非高龄经产妇组为6.90%。
- 妊娠期糖尿病:高龄经产妇组的比例为22.58%,而非高龄经产妇组为10.34%。
- 胎盘粘连:高龄经产妇组的比例为20.97%,而非高龄经产妇组为6.90%。
- 胎膜早破:高龄经产妇组的比例为17.74%,而非高龄经产妇组为5.17%。
- 胎儿生长受限:高龄经产妇组的比例为24.19%,而非高龄经产妇组为10.34%。
- 早产:高龄经产妇组的比例为17.74%,而非高龄经产妇组为5.17%。
- 巨大儿:高龄经产妇组的比例为19.35%,而非高龄经产妇组为6.90%。
- 产后出血:高龄经产妇组的比例为22.58%,而非高龄经产妇组为8.62%。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高龄生育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不良心理状态、剖宫产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胎膜早破等。此外,早产、巨大儿和产后出血等不良分娩结局在高龄产妇中也更为常见。这些发现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强调了高龄生育对母婴健康的潜在风险。
建议
为了降低高龄生育的风险,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孕前评估:对计划进行高龄生育的女性进行全面的孕前评估,包括心理健康评估、既往病史调查和身体检查等。
- 心理干预:对存在不良心理状态的女性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其建立积极的生育心态。
- 健康教育:加强对高龄孕妇的健康教育,包括孕期营养、运动和体重管理等方面的指导。
- 定期检查:建议高龄孕妇进行更频繁的产前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 多学科协作:建立由妇产科医生、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为高龄孕妇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总之,高龄生育虽然带来了许多挑战,但通过科学的孕前评估和孕期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相关风险,保障母婴安全。
热门推荐
建设银行苏州分行:银行卡过期怎么办?
2025蛇年春联大全!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田英章行楷隶上百幅集字春联,赶紧收藏
厨房空调:守护家人呼吸健康的清凉之选
ROI投资回报率详解:六大因素决定你的投资收益
股票分红如何缴税?上市公司代扣10%,非上市公司20%自缴
PHC管桩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详解
从发音到交流:英美英语口语表达完全指南
大弯街道创新“智慧+微网实格”模式,打造城市治理新样板
养胃先养胃气:中医专家详解一贴二食三穴调理法
保障矿工生命安全:煤矿井下常见隐患解析
白醋泡大蒜:传统养生食品的制作与食用指南
世界最高露天青铜大佛:灵山胜境游玩全攻略
冬季养生必吃五种食材,三款食谱助力御寒强身
熬夜、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这些习惯正在耗损你的阳气
北京、上海、重庆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大比拼:谁更优惠?
永定土楼品牌运营展销中心的成功秘诀
三天折合一岁:八字命理大运计算法则
冰箱积水原因与解决全攻略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教你识别胃息肉症状
清洗冰箱排水孔全攻略:从找到位置到疏通维护
三种实用方案解决松下冰箱排水孔堵塞问题
电子胃镜:精准捕捉胃息肉早期信号
揭秘油腻食物:胃息肉的隐形杀手?
厨师教你:6步做出完美韭黄炒猪肝
别再随便炒大白菜!这些搭配禁忌和烹饪技巧请收好
1000元玩转广西:南宁桂林4天3晚深度游攻略
漓江:喀斯特山水孕育文化明珠,司法守护生态传承
《苹果香》:爱情与家乡的双重味道
素雅侘寂风:用自然材质和极简设计打造理想卫浴空间
成都世园会闭幕后植物去哪儿了?答案令人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