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见过龙,为何会认为龙王姓"敖"?看完很佩服古人的想象力
古人没见过龙,为何会认为龙王姓"敖"?看完很佩服古人的想象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神秘而威严的神兽,被尊为"龙王"。但你是否好奇:既然龙是古人的想象,为什么偏偏给龙王定下了一个姓——"敖"?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皇帝被尊称为"真龙天子",自古以来便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尚书·周书·文侯之命》里记载:"天命玺,五色宝刀,白旄黑牡,黝文龙旂。"指天子受命于天,执掌玺印,配有龙旗等玉玺符瑞。
《左传·隐公八年》也提到:"王者必有龙兴焉。"《国语·鲁语》更言:"先王之兴也以龙。"可见自西周开始,龙就成为了帝王的象征,体现着至尊无上的皇权。
而且每当改朝换代之际,总有谶纬盛行,将首领比作龙子、龙孙,以彰显其"真命天子"的身份,正如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所言:"亡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汉高祖刘邦在南郊祭天时,有"蛟龙夹辅"的瑞兆,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称:"冀颇娄惊曰:'此天子气也。'高祖大笑曰:'吾乃蛟龙之子。"
后来,"龙的传人"一说也开始盛行。《尸子》中就提到:"中国有圣人、中和,所以能长久也。"《淮南子》则称:"神龙之子,生而能言,是谓圣人。"古人将龙与华夏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将龙子龙孙等美誉赋予百姓,强调人人都可成圣成贤,激励后人勤勉向学,自强不息。
远古时期,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十分有限。面对未知的世界和不可名状的异兽,古人们往往将其神化,赋予它们神奇的力量,这其中就有龙的身影。
《山海经》中记录了不少奇形怪状的上古异兽,其中就有龙。只不过那时的龙,还只是神人的坐骑。《山海经》载:"蛟龙乘雷而行风雨也。"又曰:"帝尧乘蛟龙登于天。"这个阶段的龙,形象还不够高大威猛,能力也不够强。
但随着时代发展,统治者逐渐意识到,除了法度对人的制约,信仰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于是龙开始被赋予人们所能想象的各种神力: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据《礼记·月令》记载:"季春之月......其帝俊,其神柏,其兽苍龙。"
《吕氏春秋·慎行论》则描绘道:"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蒸而雨,龙蛇之力也。"龙掌控着云雨之势,关乎农业社会的兴衰荣枯。龙还化身为河伯,主宰一方水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了晋献公向河伯祈雨的故事。《孟子·梁惠王》也提到:"岁旱,则祷雨于上帝与山川鬼神。"旱灾之时,王公贵族便会斋戒沐浴,虔诚祈祷,乞求龙神赐雨。
这个时期的龙,是百兽之长,呼风唤雨,万民敬仰。
而古代帝王将自己比作龙的化身,无疑更巩固了统治地位,让臣民对他们顶礼膜拜,俯首帖耳。
然而,当乱世来临,秩序崩坏之际,固有的信仰也开始出现了一丝裂痕。这种时候,任何曾被视为圭臬的事物,都有可能遭到创作者的质疑和颠覆。龙也不例外。
在明代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里,龙王和龙子龙孙们可谓是多灾多难。先是托塔李天王的女儿爱上了一条小白龙,被李天王扒了皮做了一双靴子。
后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经"黑水河",黑水河龙王设计陷害,又被孙悟空捉了去做了坐骑。八戒的行李中还揣着一个龙肝葫芦,里面装的是龙王爷的肝脏。还有著名的"三打白骨精"的故事里,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假扮成一个老妇人。悟空识破后,三次将其打死,可白骨精却有坐骑小白龙相助,得以起死回生,继续作恶。
在这些情节里,龙王和龙子龙孙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沦为主角们手中的玩物,任人宰割。他们不仅颜面扫地,还经常妨碍主角,成为反派的帮凶,不得不接受惩治。
这种颠覆性的描写,其实反映了现实中创作者对苛政和暴政的不满。在现实生活中,百姓们对统治者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
而在创作中,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打击曾高高在上的权贵,宣泄内心的怨愤。
既然从未有人真正见过龙,那为何古人会坚信龙王都姓"敖"呢?其实对此有多种说法。最有力的一种说法是,"敖"字的本意就有出游的意思,形容龙遨游四海、腾云驾雾的特性。从字形上看,古文的"敖"字像是一条蜿蜒盘旋的龙。《说文》中说:"敖,游也。"《广雅·释诂》也言:"敖,犹遨也。"都和龙翱翔天际、畅游四海的形象契合。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龙的形象和神话传说中的大龟"鳌"有关。《山海经》中多次提到大鳌,称:"鳌南海中大神也。""鳌戴山"等等。《淮南子》更记载了女娲斩鳌足以立四极的神话。人们常把龙龟并称,《抱朴子》中就有"龙龟毛羽,麟凤鳞翮"的说法。龙与龟都是水中生灵,且都长寿,故此相提并论。"敖"字上部像龙,下部似龟,寓意龙高龟厚,龙游八极,大有来头。
此外,也有观点指出"敖"与"遨"音近,本为一字。古人有"通假"的文字使用习惯,经常用音近字代替比较生僻的字。
"遨",本义即遨游,指骋怀远望,悠然自得。这和龙神出行,逍遥四海、畅快淋漓的形象也十分吻合,逐渐被演化成龙族的姓氏,口耳相传,约定俗成。
从龙纹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商周时期成为礼器上的重要装饰,再到"龙生九子"的神话广为人知,数千年来,龙始终在华夏先民的想象中徜徉。没有人真正见过龙,却并不影响古人们描绘和传颂关于龙的点点滴滴。正是因为从未谋面,才更激发了古人无限的想象。
他们从现实生活和身边环境获取灵感,将龙塑造成集各种生灵优点于一身的神奇存在:麒麟的头,鹿的角,蛇的身躯,鹰的爪,虎的掌,鲤鱼的鳞片,牛的耳朵……神态威严,异彩纷呈。有了形,当然还要有神。除了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古人还赋予龙诸多美好品质:仁慈正直,无畏勇敢,智慧通达,灵动善变。这其实也反映了古人的价值追求和政治理想。他们期盼着像龙一样无所不能的明君,带领百姓走向太平盛世。哪怕他们从未见过真龙,也知道龙应当是至高无上、德才兼备的化身。
而龙王的姓氏,恰恰是古人想象力的又一次生动体现。他们不满足于对龙族的外形和能力进行想象,还要给龙王编造出一个合情合理的来历。
"敖",与龙的神韵气质几近完美契合,于是便顺理成章地成了龙王之姓。这种天马行空却又似有若无的想象,正是华夏先民智慧的结晶。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从古流传到今,融入到当代人的世界观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的运动健儿在赛场上摘金夺银,被誉为"亚洲雄狮"、"东方巨龙"。设计师们将龙的元素运用到时装、建筑、工艺品等领域,令古老传说转化为时尚体验。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用新颖独特的视角重塑了经典形象,以现代人的价值观诠释了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而在游戏《龙之谷》《怪物猎人》等中,龙的形象则变得愈加丰富立体,栩栩如生。
今天,当我们回望悠悠岁月,龙王们或许早已隐匿于山海,不再行云布雨。但龙的精神,依然在芸芸众生心中熠熠生辉。那种崇尚圣贤、追求卓越的价值内核,始终熔铸在每个华夏子孙的灵魂深处,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龙的传人",这个美誉不仅是一种自豪,更是一种鞭策。它时刻警醒着我们:唯有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秉持龙族高贵勇毅的禀赋,日日自强不息,我们才能无愧于先祖,成就时代的荣光。
如今我们谈起"龙",已不再把它视为单纯的神话传说,而是一种情感寄托和价值追求的象征。这条由华夏先民集体智慧孕育而生的图腾,承载了民族的璀璨梦想,既是一面照进现实的镜子,更是一盏引领未来的灯火。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在新时代的舞台上,以龙的风采,屹立潮头,傲视寰宇!
参考来源:
《山海经》《尚书》《吕氏春秋》《史记》《西游记》等古籍
《龙族姓氏考》 《丛书集成初编·说文·十二篇下》 《王国维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