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玄武门前夜:三次疑点重重的离奇事件,为秦王血腥夺嫡埋下了伏笔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玄武门前夜:三次疑点重重的离奇事件,为秦王血腥夺嫡埋下了伏笔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3V3T5JH05566FQ1.html

公元626年,大唐帝国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玄武门之变。这场由秦王李世民策划的政变,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命运,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宫廷政变之一。本文将带你回到那个充满阴谋与权谋的年代,揭秘玄武门之变前夜的三个离奇事件,以及李氏父子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

大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太极宫的清晨格外宁静,鸟语花香沁人心脾,微风拂过而海池波澜不兴——只是正惬意游湖的李渊怎会料到,这样恬淡安详的时光里,竟还隐藏着巨大的杀机……

辰时,御舟缓缓靠岸,不远处突然传来阵阵嘈杂而急促的脚步声,片刻之后,满身血污、一脸杀气的尉迟恭,径直来到一脸错愕的皇帝面前。

在此之前,整个大唐帝国还从未有人敢以这种姿态出现在李渊面前,尽管已隐隐觉察到异常,大唐天子仍强装镇定地问道:“卿来所为何事?”

尉迟恭将手中长矛重重杵地,随即瓮声瓮气地答道:“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大唐宫室剧变、李氏兄弟阋墙,如此消息,对李渊而言不啻晴天霹雳。而望着眼前举止粗鲁、已毫无人臣之礼的黑脸将军,还有其身后那些全副武装、同样杀气腾腾的侍卫,大唐天子瞬间明白了一切,只能强压下心头的恐惧、震惊,然后违心地赞许道:“善!此吾之夙心也。”

在这段简短的对话发生之后,李渊的时代彻底宣告结束,大唐历史进入属于李世民的全新纪元。

公元626年六月,秦王世民于玄武门内设伏诛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随即命心腹尉迟恭“擐甲执矛,直至上所”,以护驾为名,向其父示威逼宫。

两个月后,高祖李渊匆匆宣布禅位,至此,大唐帝国的首次皇位传承、太子与秦王间绵延近十年的储位之争,最终以手足相残的血腥方式,落下了帷幕……

李氏父子:从铁三角到致命死结

从公元617年九月晋阳(太原)起兵,到公元618年三月长安称帝,李渊家族反隋建唐的过程,只经历了短短七个月的时间。

如此迅捷的速度,几乎可以用摧枯拉朽来形容,这其中自然得益于当时政治、社会环境相对复杂的外部原因,然而李氏能崛起于其间并成功代隋,进而一统天下,其家族初代的三位优秀人物,可谓是功不可没。

其中,李渊无疑是晋阳(太原)造反集团的旗帜人物和精神领袖,身为大隋唐国公,雄厚的财力物力,让其具备了逐鹿天下的经济基础。

李氏与隋朝皇室的亲缘关系,以及李家在关中世代积累的政治影响力,也使得李渊振臂一呼,便能有效的号召、吸纳关陇贵族向其阵营靠拢。

作为玄武门那场血腥政变的牺牲品,李家嫡长子虽然在此后的史料中被刻意丑化成贪婪残暴、荒淫好色的存在,然而真实的大唐储君绝非昏庸无能之辈。

晋阳起兵之前,便是李建成在河东地区成功拉拢、招揽了大批贵族豪强,从而为父亲的反隋大业奠定了基础。而其出众的人格魅力和优秀的组织能力由此也可见一斑。

唐朝初创之际,在抵御北方突厥和平定刘黑闼的过程中,李建成屡立战功。同时作为东宫太子,其长期辅佐父亲,负责朝廷的日常运转,对于保障唐军南征北战,以及维持帝国的后方安全,李建成也同样是居功至伟。

当然,李家阵营之中,更少不了李世民这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大唐军神”,无论是刘武周、王世充这些盘踞一方的割据势力,还是窦建德、刘黑闼这样名噪一时的义军领袖,最终都难逃饮恨于秦王之手的悲惨命运。

太子主内,坐镇朝廷;秦王主外,征讨四方;高祖居中,总领全局——创业之初的李渊、李建成、李世民,各司其职又各尽其才,在外部纷繁复杂的环境之中,父子三人珠联璧合、和衷共济,以建立大唐的神圣使命为共同奋斗目标,结成了牢不可破且势不可挡的“改朝换代铁三角”。

然而不幸的是,随着时间推移,大唐江山逐渐稳固,曾经父子并肩、兄弟同心的励志场面,渐渐不复存在,而在皇帝宝座的巨大诱惑面前,血浓于水的亲情纽带,逐渐被扭曲成互相伤害又无法破开的死结。

完美的秦王,只是晚生了十年

三人之中,李渊和李建成的关系相对要单纯许多,“立嫡以长”是封建王朝在皇位传承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身为嫡长子,李建成的太子地位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撼动的——哪怕竞争者是天下无敌的秦王李世民。

所谓“废长立幼,取乱之道”,隋文帝的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后来者的李渊,断然不会再去重蹈前人覆辙。更何况以任何标准去评判,李建成也完全符合大唐储君的要求。

所以,至少在玄武门兵变爆发之前,对于帝国继承者的人选问题,大唐天子的内心从未出现过丝毫的迟疑或者动摇。

但另一方面,李渊需要英勇善战的秦王去冲锋陷阵、开疆拓土,而大唐王朝也需要一个无敌的统帅去维持来之不易的天下太平。

基于这样的原因,李渊私下又曾多次暗示将传位于次子,虽然皇帝的承诺最终都不了了之,但这样的表态,无疑给了李世民争储的动力和希望。

这就是造化弄人!近乎完美的李世民,却晚生了十年!由于法理身份上天然的劣势,使得秦王必须用一次次战功向父亲证明自己,也为其日后可能的继位,尽量去挣得更多的政治筹码。

所以,每当敌情来临,皇帝总是第一时间让次子领兵出征,而秦王也总能不负众望取得胜利,只是一旦战争平息,功高盖主、万众归心的李世民,又愈发受到李渊的猜忌。

上每有寇盗,辄命世民讨之,事平之后,猜嫌益甚。

李渊与次子的关系,就这样在亲情与权力的漩涡中挣扎,在信任与猜忌的矛盾中角力,更在彼此成就与相互利用的世俗怪圈中反复倾轧。

最后,李氏兄弟这两大皇位竞争者之间,更是最难解开的死结!一边是战功无与伦比、威望与日俱增的秦王李世民,一边是劳苦功高且拥有合法继承权的太子李建成,势均力敌的背后,注定了双方都绝不会轻易退出这场争夺。

而李世民常年南征北战,麾下逐渐聚拢起大批优秀的追随者。李建成长期辅佐父亲执政,凭借太子身份,麾下同样也招揽了许多出色的文武幕僚。

随着东宫和秦王两大集团势力日渐强盛,大唐皇位之争,已不简单是建成、世民兄弟间的角逐,更是双方身后两股庞大力量的对决与较量,而这种较量,不可能半途而废,最后只能是你死我活。

当然,作为大唐天子,李渊也许是唯一有能力去破解困局、阻止悲剧发生的人。然而,皇帝需要利用太子身份不断去“诱惑”秦王,同时又借助于李世民的存在反复敲打李建成,使其不敢得意忘形。

帝王心术在于驾驭和制衡——如果太子和秦王的关系过于亲密,始终不是皇帝愿意看到的结果,相反若兄弟不睦,老父亲倒是更加乐见其成。

更关键的是,李渊性格之中还有个致命的缺陷——优柔寡断。晋阳起兵之初,其便一再犹豫不决,而攻打长安途中,听闻突厥偷袭太原,更是一度生出撤兵回援的打算。

而随着时间推移,在两个儿子愈演愈烈的夺位风波之中,李渊暧昧不明的态度,非但没有缓和太子与秦王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反倒不断加深着彼此的隔阂,甚至因为父亲置之不理的态度,更是无形之中为兄弟二人的明争暗斗在不断推波助澜。

尤其是玄武门之变前,连续发生了三件颇为耐人寻味的重大事件,不仅令牵涉其中的李氏父子三人关系迅速恶化,也让这场大唐历史上最著名的同室操戈血案,失去了任何可以转圜的余地。

诡异的谋反事件

事情的原委还要追溯到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的夏天,此时天下大定,而李氏兄弟间的矛盾却在日益加深。

当年六月某日,李渊正在长安以北的仁智宫避暑,突然接到奏报:留守京师的太子李建成正遣人将一批甲胄秘密送往庆州(甘肃庆阳)都督杨文干。

庆州乃是西北重镇,地理位置非常敏感,而杨文干又是李建成一手提拔的官员——太子私运兵械铠甲给边关亲信,又恰逢皇帝离京,如此举动,处处透着可疑,莫非李建成要乘监国之机谋反?

南北朝以下克上的“优良传统”,隋炀帝弑父篡位的前车之鉴,这些或远或近的历史,回想起来都不禁让大唐皇帝心有余悸,接到密报后的李渊连忙下旨,传召太子及杨文干速到仁智宫问话。

李建成先至,见到父亲之后,立即伏地痛哭,只求以死谢罪,李渊余怒未消,将太子拘押于帐篷之中,只等杨文干赶到后,再当堂对质查明原委。

不料庆州的杨文干在得知私运铠甲之事外泄、太子已遭软禁的消息后,唯恐解释不清,连惊带吓竟真的拥兵造反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