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故事主题要:清晰、多义、引发思考,让观众意难平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故事主题要:清晰、多义、引发思考,让观众意难平

引用
豆瓣
1.
https://www.douban.com/note/869064124/

在电影创作中,“主题”是一个既常见又难以定义清楚的概念。创作者们常常在烟雾迷绕的酒店房间里激烈讨论剧本的主题,却往往忽视了对“主题”本身的准确定义。一个清晰、多义且能引发思考的主题,是电影成功的关键。

“主题”这词在故事创作中最常见,但也最不容易被定义清楚。一大群人在烟雾迷绕的酒店房间里讨论剧本的主题,每个人各抒己见,大家群情激奋。可他们没发现彼此对“主题”的定义大不相同,而且更离谱的时,他们认为没有必要相同。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剧本经常用“打磨了N年时间”作为宣发卖点。在我看来,如果概念一致,那么讨论的效率会更高。

一个电影的主题,是观众离开电影院后的感受,这种感受有下面三个层次。

清晰:观众看完之后有清楚明晰的感受,这种感受也是创作者的创作目的

如果创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或情感,观众不能准确接收,即主题不清晰。如果观众有明确的感受,但这种感受并非创作者初衷,也是主题不清晰。

大多数新人导演的片子多多少少都有些文艺片风格,他们以强情节为耻,以弱情节为荣。如果一个片子清楚传递给观众一种感受,那么就会因为过白而容易遭受耻笑;如果观众也看得云里雾里,似乎有所得又似乎没看懂,这就成了成功的标志。

其实从好的出发点是先写出能清晰传递自己感受的作品,这是学习和创作的起点。大师也都是从清晰传递自己感受的作品出发,伯格曼写作和导演了二十年的爱情故事和社会历史正剧,最后才敢开始进入《沉默》的小情节和《假面》的反结构。费里尼是在制作了《浪荡儿》和《大路》之后才敢冒险小试《阿玛柯德》的小情节和《八部半》的反情节。戈达尔在《周末》之前制作过《精疲力尽》。

即便是大师,也是先创作了能让观众看得懂,清晰理解创作意图的大情节,然后才开始了小情节和反情节的创作。一上手就想弄出一个艺术片,然后拿着一大堆国际三流电影节奖项,其实是南辕北辙甚至自欺欺人。我们不要看不起漫威,不要看不起好莱坞。小情节和反结构并不是独立的形式,而是对经典大情节的反应:小情节和反情节产生于大情节——前者将其缩小,后者将其反对。

多义:一个故事具有两种以上的意义,且这些意义并不相互抵触碾压

不同的观众看完同一个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同一个观众看完这个故事,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观众在不同境况下看完同一个故事,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多数情况下由故事中的不同人物命运引发,也有情况由同一个人物不同阶段的命运引发,也可能是各个阶段观众对不同心理阶段人物共鸣引发。学生作品常常会因为无法清晰传达主题而导致了观众理解的多义,这种多义往往会相互碾压,最终让观众一头雾水,最终冠以“艺术片”收场。

比如,《教父2》因为并不交叉的双线叙事,会让观众感受传统家庭观念在时代洪流之下的节节败退。站在麦克角度,又会感受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所有为了家庭,而身边所有人却把他看做是凶手和怪物。站在弗雷多角度,又会感受到身为兄长无能憋屈又想证明自己的心理。站在康妮角度,被自己兄长杀死孩子父亲命运完全不受控那就干脆摆烂来刺激对方的心理。站在凯的角度,又会感受到自己原本是嫁给一个正常人,可却连同孩子卷入了永不停息的黑帮生活。这些感受完全不同,但相互之间并不碾压。

思考:好的故事提出问题,并不给出答案

一部伟大的作品,源于一个绝妙的问题。故事主题最困难的工作并不是给出创作者认为正确的答案,而是在创作之初就敏锐的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提笔构思问题之前,提出一个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要比找到答案更重要。故事最重要的不是灌输给了观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是提供了一种充满了情绪动机的批判性思考工具。好的故事提出一个观众关心的问题,促使观众即便离开影院也设身处地的展开思考。创作技巧,悬念设置,冲突创意,如果这些要花费一两个月的时间,那么就应该花费十个月的时间去考虑,是否问对了问题。好的问题,是一个故事和另外一个故事的境界差异,是一个创作者和另外一个创作者的心智认知差异。

比如,《教父1》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人为了家族,放弃自己所爱之人,放弃自己原本的人生目标,最终成为了自己当初最不愿成为的人,这是否就是成功?《教父2》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人为了家族,而不惜以身犯险,但他最大的敌人却不是来自外部,而是亲人的背叛与不解,爱人的离去和伤害,他的奋斗是否还值得?给出问题,却不灌输观众答案,这是三部教父独步影坛的重要原因。

创作者的人生课题,就是最好的主题出发点。

“意难平”是对一个故事最高的评价

观众看完一个故事,大脑中一时思绪万千,多种清晰的感受纷至沓来,想说什么却又词穷,用任何“欢喜”“悲伤”这种简单的形容词,无法概括其复杂的感受。故事高潮在很短的时间内,多个人物的命运尘埃落定,观众情绪和思想快速启动,却无法处理这么大的信息量,于是大脑彻底投降,只能仍由情绪肆意流淌,这就是“意难平”。

喝一杯冰水,感受是“冷”;喝一杯热水感受是“烫”;加入一点糖,感受甜;加入盐,感受咸……这些都如同看图说话的小儿科寓言故事,虽然清晰,但却并不多义,因此难以让人意难平。但茶叶、咖啡,却因为其味道的丰富性,而一下子就变成了文化、艺术。经典的故事也是如此:既清晰又多义,既明确又模糊……正因为能带给观众这些复杂的感受,而才能让观众一遍又一遍的流连忘返。

《教父1》当你为了家人放弃了自己的爱人,理想,信念,最终成为了当初最讨厌的人,这种牺牲是否值得?《教父2》当你费尽心思为家人而拼搏,却发现伤害最深的正是家人,那么这种拼搏是否值得。短片《玩具师》曾经你为他人的行为不屑一顾,当你发现自己变成他人后,是否还会不屑一顾? 短片《窗》当你费尽心思为美好而歌唱,却发现被对方无情吞噬,那么这种牺牲是否值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