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陈晓萍:搭一座跨文化的桥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陈晓萍:搭一座跨文化的桥梁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817A01YSU00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工作环境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跨文化管理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陈晓萍,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正在为世界各地的管理实践提供宝贵的洞见。

在讲授一门名为“跨文化领导”的课程时,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陈晓萍(Xiao-Ping Chen)会让她的学生对2020年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美国工厂》进行深入讨论。这部纪录片以非同寻常的洞察力讲述了一家中国玻璃制造公司试图在俄亥俄州开设工厂的故事,它远非一般的MBA案例研究。陈晓萍认为,尽管有时经验是徒劳的,但从纪录片中可以挖掘出关于跨文化以及沟通风格的宝贵教训。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工作环境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这些技能变得越来越重要。

陈晓萍说:“我要求我的学生运用我们所学的管理不同文化价值观和不同视角的知识来分析这部电影,”。其中许多见解来自于她自己在组织行为学方面的大量研究,这些研究正在影响着世界各地的管理实践。在更个人的层面上,她说观看这部电影也让她回想起自己身在异乡为异客的艰难岁月。

文化冲击

陈晓萍教授辉煌的学术生涯是在强烈的文化冲击中铸就的。陈晓萍从小在杭州长大,杭州是中国东部的江南名城,一个坐落在绿水清清和郁郁葱葱的山脉之间的国际化城市。她说:“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一句名言,那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在这个天堂城市成长和接受教育后,陈晓萍于1989年开始在伊利诺大学攻读社会与组织心理学博士学位。她对美国的第一印象并不完全符合她的想象。她说:“香槟小城与我对美国的想象大相径庭,周围都是玉米地,视野中唯一的高楼是校园里的建筑。”陌生的环境对陈晓萍来说只是最小的挑战。她发现自己的口味、经历、言谈举止、沟通方式和对权力关系的理解与大多数美国同龄人不同。甚至她发现自己在英语课堂上无法开口。作为一个一直以来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她在第一次考试中竟然得了个C。“我想我经历了一个人所能经历的最严重的文化冲击,我不禁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来美国读博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陷入了迷茫和自我拷问之中。”

寻找肥沃的土壤

在很多年后,尽管她已经在她的第二故乡和文化中感到完全自在,但陈晓萍将最初的陌生和艰难的日子变成了学术灵感。在伊利诺大学学习期间,她结识了几位著名的应用心理学思想领袖,包括詹姆斯·戴维斯(群体决策)、山姆·科莫里塔(社会困境)和哈里·蔡安迪斯(跨文化心理学)。每个人都帮助陈晓萍塑造了她的研究兴趣,并鼓励她发展出自己的新见解。

陈晓萍说:“我真幸运能遇到这些伟大的学者,如果我留在中国,我甚至都不会听说过他们。” 在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找到了肥沃的土壤之后,陈晓萍开始了她的学术生涯,成为了新成立的香港科技大学的一名助理教授。在那里,她遇到了另一位伟大的导师和合作者——《美国管理学会学报》(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的主编徐淑英(Anne Tsui)教授。三年后,陈晓萍决定回到美国,进入印第安纳大学任教。作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校为数不多的中国教职员工之一,她觉得自己有些引人注目。当地媒体经常向她请教她所不具备的有关亚洲金融危机的专业知识。

虽然布卢明顿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好地方,但陈晓萍渴望到一个更大、更成熟的城市去感受活力。在考虑福斯特商学院管理与组织系的职位时,她的妹妹(当时在微软工作)说服了她。她说:“西雅图很美,就像我们的家乡杭州一样。”

发现无限可能

陈晓萍在华盛顿大学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九十年代末,正值西雅图多元化的经济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许多公司如微软、亚马逊、星巴克等正在快速成长成为世界级的伟大公司。陈晓萍对组织中的心理学应用产生了浓厚兴趣,她说:“我最感兴趣的是管理,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与人沟通,如何更有效地领导和激励他们,把每个人的闪光点发扬光大,是最有意义的事。”

陈晓萍在接下来的25年里探索了这一主题的多个方面,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出版了十几本中英文书籍。她的研究引领了许多领域:如创业者激情、创造力、自主权和威权领导。她深入研究了中国民营企业家那些成功的管理实践,并在2017年出版了《中国民营企业家的领导力》一书。她揭开了中国人际关系(guanxi)的神秘面纱,描述了这种在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中都至关重要的、将商业和个人关系交织在一起的现象。她证实了通过培养强烈的群体认同感、建立信任以及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贡献是有价值的,可以促进团队合作。她还发现了如何激励人们在工作中做出超出预期和要求的行为,即组织公民行为:领导要能提出清晰愿景、挑战传统思维、促进协作、设定高但可达成的绩效目标,以及支持个人技能的发展、需求和抱负的实现。

跨文化沟通

陈晓萍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识别不同的沟通风格,并理解它们如何更好地互动。她与合作者Wendi Adair和Nancy Buchan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跨文化沟通优势”(icEdge)的公司,并开发了一种类似“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测试的个人沟通风格评估工具。icEdge工具主要从四个维度来测量:(1)话语的直接性(使用明确和直接的语言)或间接性(使用编码过的信息、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传达含义),(2)是否根据沟通对象的特征来调整沟通的方式(即关系语境),(3)是否用时间来表示或推测含义(时间语境),(4)是否用空间元素(如沟通地点、场所、距离、气味、语音语调)来表达含义(空间语境)。

“这对于自我意识来说非常重要,”陈晓萍说道。她成长于中国这个喜欢高语境沟通的文化环境中,但现在生活在美国这个低语境、直截了当沟通的文化中,对于由于沟通风格不同而引起的误解和冲突颇有体会。“这个测量工具更重要的目的是,当你需要与那些与你沟通方式不同的人一起工作时,知道如何理解他们,减少误解、误读和误会。” 正如《美国工厂》所展示的那样,这种情况在跨国往来中越来越频繁地发生。为了帮助弥合这些文化差异,陈晓萍深入研究了文化智力(CQ)的四个组成部分,这对于现代全球化或多元化的组织至关重要。它们包括:

  • 元认知CQ:你对新信息持开放态度的程度,以及你是否愿意修改或调整对其他文化人群的先前假定。
  • 认知CQ:你对不同文化的了解程度。
  • 动机CQ:你对与不同文化的人交往的兴趣或意愿。
  • 行为CQ:你是否愿意调整行为以符合另一个人的文化规范和偏好。

经过多年来对文化与沟通交叉关系的研究,于今年春季,陈晓萍、Wendi Adair、Buchan和Leigh Ann Liu合著的书籍《未说出的话:文化与工作中的沟通》正式出版。

从西雅图到上海的思想领袖

陈晓萍因其卓越的研究、教学和领导能力获得了许多当之无愧的奖项和荣誉。在福斯特商学院,她曾担任组织管理系主任,使该系成为管理研究领域的顶级学科。她还担任了四年的常务副院长,负责教职员工和学术事务。自2013年以来,她一直担任菲利普·M·康迪特商业管理讲座教授。

在福斯特商学院之外,陈晓萍还是组织行为学领域备受尊敬的人物。她是美国管理学会、美国心理学会和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会的会士(Fellow)。她也是《组织管理研究》(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的主编,曾任组织行为学顶刊《组织行为与人类决策过程》(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的主编。不过她在中国的影响力或许更大。作为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的前任主席(并曾获得该学会的杰出学术贡献奖),陈晓萍为中国的学者撰写出版了众多管理和领导力书籍,包括多个版本的《跨文化管理》。最不能磨灭的是,她还是《管理视野》的创刊编辑,这是一本面向管理实践者的杂志,出版中文季刊,还有英文年刊。该刊物精心汇编和翻译了该学科最相关的经过同行评审的研究,供管理者和领导者参考,可以将其视为中国的《哈佛商业评论》。与陈晓萍的所有努力一样,《管理视野》成为学者和管理者之间的桥梁。而全球超级大国的决策者们,往往在文化理解和信任方面存在不足,这本杂志可以提供许多启示。

艺术的触感

在美国,陈晓萍与丈夫和两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一起幸福地建立了事业和生活,她有时会反思那些看似矛盾对立的事物和环境是如何塑造出今天的自己。她的工作使她同时立足于两个世界,而她的艺术气质则有助于她处理这些矛盾。

陈晓萍的无限好奇心和敏锐洞察力不仅让她对组织行为的微妙之处有了许多见解,也驱使她在工作之外拥有许多兴趣爱好。陈晓萍是一位敏锐的摄影师(并且游历丰富)、业余的艺术家和富有表现力的作家。她撰写了几卷散文和诗歌,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主题。她说:“我没有接受过特定的培训,我只是对捕捉美丽的事物感兴趣。” 有时,她甚至会在《管理视野》的某一期卷首语写一首诗歌,作为传统编辑注释的抒情替代品。这是在《哈佛商业评论》的页面上不太可能看到的东西。“没错,”她肯定地说,“你在前言中一般不会找到一首诗。”

担任桥梁的角色

陈晓萍回忆起某一期杂志上的诗歌卷首语,那是在Covid-19新冠爆发的初期。尽管她的艺术通常倾向于和谐与希望,但这个特殊时刻让她对即将到来的全球危机反应感到悲观。她说:“我写了关于世界将会发生什么的内容,当我今天读到它时,我觉得我说得很对。”

可是她的预测与她所希望的相反,“我期望这个微小的病毒让世界变得更加团结,但相反,世界变得更加割裂。这令人非常难过。”

好在陈晓萍并没有悲伤太久。贯穿在她毕生工作中与生俱来的乐观主义精神,正是消除这种不和谐和不信任的解药。她将继续探索如何通过更具同理心的领导力、更真挚的热情、更敏锐的沟通以及对差异更深刻的理解,将人们团结在一起,从而共同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各种不同人群之间的桥梁,”她说。“学生和老师、学者和实践者、经理和员工、美国人和中国人、各种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我试图成为人们在个人和组织层面上相互联系的桥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