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研究理论介绍|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研究理论介绍|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19/00/10096_1142331704.shtml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社会比较理论。本文将从理论介绍、社会比较的类型、应用领域、社交媒体上的社会比较以及案例分享等多个方面,全面阐述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和研究领域。


图片来源于网络

理论介绍

社会比较是指“将自己和一个或多个其他个体进行比较的思考过程”[1]。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在相对主观的、社会性的评价中,个人总是倾向于通过与相似的他人比较来进行自我评估[2]。

1954年,Festinger第一次提出了社会比较的概念和理论,被称为“经典的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体内存在一种评价自己观点和能力的驱力,这种把自己的观点(opinions)能力(abilities)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即为社会比较。Festinger进一步认为,个体在这两个维度上的社会比较是存在区别的:首先,个体在与他人进行能力比较时,有一种向上的驱力,这种驱力源于个体要求自己做得更好的价值取向,正是这种单向向上的驱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其次,个体在能力的社会比较过程中,存在一种“非社会抑制”(non-social restraints),而在观点比较中不存在;即个体可以完全改变自己的观点,但却无法完全改变自己的能力[3]。

社会比较的类型

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多数情况下,也被称作人际比较。关于社会比较的类型,研究者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理论假说和模型。一般来说,可分为三种:平行比较(similarity comparison)、上行比较(upward comparison)和下行比较(downward comparison)[4]。上行比较是指个体以优秀的人作为比较对象,让自己与他们对比;平行比较是将水平与自己相近的人作为比较对象;而下行比较则是以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作为比较的对象,将自己与他们展开对比。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上行社会比较会对造成个体的自我评价降低,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如减少积极体验,增强消极情感[5]。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论是平行比较、上行比较还是下行比较,个体都是和现实中的他人进行比较,但90年代以来,关于社会比较建构性的研究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Goethals提出了建构性社会比较理论[6]。该理论认为在社会比较过程中,个体可能仅仅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主动建构他人可能是如何想、如何做的,并与自己头脑中建构的信息进行比较;通过建构性比较而获得的自我产生式的比较信息可能会先于通过现实比较而产生的。

社会比较的应用领域

社会比较理论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的心理学理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职场:研究员工如何根据与同事的比较来评价自己的工作表现和职业发展,以及这种比较如何影响绩效评估和职业满意度。有研究基于社会比较理论,从旁观者视角出发,探讨了不同程序公平感的员工在面对同事被授权时会产生何种情绪[7]。也有研究结合社会比较理论与社会支持资源理论,将妒忌与鼓舞作为中介,探究领导成员交换社会比较对员工行为(职场排斥与助人行为)的影响[8]。

社会现象:探讨个体如何通过与他人比较形成对自己社会地位的感知,影响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选择。有研究探讨社会比较与焦虑、抑郁的关系[9]。也有研究探讨上行社会比较对高职学生就业焦虑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10]。随着互联网的到来,研究专注于探讨社交媒体中的社会比较对不同群体的影响[11]。

教育学:分析学生如何通过与同学的学业成绩和能力比较来评价自己的学术表现,以及社会比较如何激励学生[12][13]。

社会学:考察社会比较如何影响个体的身份认同和群体内的地位,以及社会比较理论如何解释社会不平等感的形成。有研究探讨妒慕倾向在大学生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与抑郁间的纵向中介作用,以期为大学生抑郁情况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14]。还有研究探讨社交网站“秀恩爱”与旁观者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考察孤独感和上行社会比较在其中的作用[15]。

社交媒体上的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是人类社会中的普遍现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上海量的他人信息为社会比较提供了充足的素材,社会比较也由现实生活延伸至网络世界。在社交网站中,个体会发布大量自我相关的信息,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成为其他用户发布信息的受众。通过浏览他人呈现的内容(如个人动态和照片等),个体可以轻易获悉别人的信息[16]。同时,社交网站还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比较信息,如社交网站中个体的“好友”数量以及获得的评论、回复和点赞的数量,都是个体社交能力和受欢迎程度的反映[17]。社交网站中他人信息的易得性会诱发个体进行社会比较 [18]。并且个体在社交网站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浏览或观看他人发布的信息[19]。因此,在社交网站使用中社会比较是不可避免的,相关的研究结果也指出,在社交网站中个体会更多地进行社会比较[20]。

案例分享

“她/他这个身材很难练出来!”:谁更在乎社交媒体上身体图片的评论[21]

潘文静 穆哲

摘要:长期以来,大众媒体通过选择性地呈现某种类型的外貌或身材的特征,塑造和强化所谓的“理想身体形象”;社交媒体时代,关于外表与身材的图片、视频与文本内容也在各类平台随处可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对外貌与身材的认知。考虑到身体形象内容在社交媒体上的普遍性和对个人以及社会的负面影响,本研究聚焦小红书平台,基于性别差异理论与社会比较理论,探讨社交媒体上的身体图片、评论内容与评论者性别如何影响社会比较、激励与负面情绪。本研究采用2(参与者性别:男/女)×2(评论者性别:男/女)×2(评论内容:可实现/不可实现)组间因子在线实验(N = 292),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后发现:在控制社会比较倾向与身体质量指数之后,女性比男性感受到了更多的负面情绪;与不可实现评论相比,可实现评论带来了更多的激励与更少的负面情绪;对于两个性别的参与者来说,同性评论比异性评论引发了更多的社会比较。对于女性参与者,阅读女性发布的可实现评论引发了最高程度的激励情绪;而对于男性参与者,阅读女性发布的不可实现的评论引发了最低程度的激励情绪。这一结论对性别差异以及社会比较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身体形象;社会比较;性别差异;激励;身体满意度;负面情绪

参考文献

[1] Wood, J. V .What is Social Comparison and How Should We Study it?[J].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6, 22(5):520-537.DOI:10.1177/0146167296225009.

[2] Festinger L A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J].Human Relations, 1954, 7(2):117--140.DOI:10.1177/001872675400700202.

[3] Suls J M , Miller R L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J].Contemporary Sociology, 1977, 8(2).DOI:10.2307/2066199.

[4]邢淑芬,俞国良.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5,(01):78-84.

[5]童媛添,邱晓雯,连帅磊,等.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03):498-501.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7.03.022.

[6] Suls J , Wheeler L .Handbook of social comparison : theory and research[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0.DOI:10.1007/978-1-4615-4237-7.

[7]贾建锋,刘伟鹏,段锦云,等.妒忌还是钦佩:员工对同事被授权的心理与行为反应[J].心理学报,2024,56(10):1401-1416.

[8]周肖汝.领导成员交换社会比较对员工职场排斥和助人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23.DOI:10.27462/d.cnki.ghzhc.2023.000977.

[9]赵立,白莎.数媒时代焦虑、抑郁与社会比较的关系[J/OL].心理科学进展,1-22[2024-12-0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4766.R.20241028.0852.004.html.

[10]封慰,布宇博,王常乐,等.上行社会比较对高职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和生命意义感的调节作用[J/OL].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15[2024-12-0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257.R.20241129.0818.002.html.

[11]贾钊昊.社交媒体人物图片造成更多焦虑?——关于社会比较中介作用的实验研究[J].科技传播,2024,16(15):66-70.DOI:10.16607/j.cnki.1674-6708.2024.15.017.

[12]孙影,苗晓雯,叶丽霞.错失恐惧与大学生“社恐”:假想观众和上行社会比较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24,19(19):96-98 101.DOI:10.19738/j.cnki.psy.2024.19.026.

[13]田可心,阴山燕,武亦文,等.积极共情与高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自我建构的中介与社会比较的调节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21(05):712-719.

[14]金童林,乌云特娜,高佳鑫.妒慕倾向在大学生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与抑郁间的纵向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11):1683-1687.DOI: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1.020.

[15]张霞,罗思恩,张积家.社交网站“秀恩爱”与旁观者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9(10):86-93 96.

[16] Ellison N B , Charles S , Cliff L .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Friends:'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10, 12.DOI:10.1111/j.1083-6101.2007.00367.x.

[17] Vitak J , Ellison N B .'There's a network out there you might as well tap': Exploring the benefits of and barriers to exchanging informational and support-based resources on Facebook[J].New Media & Society, 2013, 15(2):243-259.DOI:10.1177/1461444812451566.

[18] Kim J W , Chock T M .Body image 2.0: Associations between social grooming on Facebook and body image concern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5, 48.DOI:10.1016/j.chb.2015.01.009.

[19] Metzger M J , Wilson C , Pure R A ,et al.Invisible Interactions: What Latent Social Interaction Can Tell Us about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J].Cs.ucsb.edu, 2012.DOI:10.4018/978-1-61350-338-6.ch005.

[20] Haferkamp N , Kramer N C .Social comparison 2.0: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online profiles on social-networking sites.[J].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 Social Networking, 2011, 14(5):309.DOI:10.1089/cyber.2010.0120.

[21]潘文静,穆哲.“她/他这个身材很难练出来!”:谁更在乎社交媒体上身体图片的评论[J].国际新闻界,2024,46(03):55-75.DOI:10.13495/j.cnki.cjjc.2024.03.008.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