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酮体:定义、产生机制、临床意义及检测方法全解析
尿酮体:定义、产生机制、临床意义及检测方法全解析
尿酮体是人体内脂肪氧化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指标,其含量的变化可以反映身体的能量代谢状态。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尿酮体的定义、产生机制、临床意义、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的医学指标。
尿酮体是什么?尿酮体是怎么产生的?
酮体是人体内脂肪氧化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健康人体内可有少量的酮体,包括 β-羟丁酸占 78%、乙酰乙酸占 20%、丙酮占 2%。
当身体出现某些特殊状况,比如长期饥饿、禁食、疾病等原因,使得身体内部酮体产生过多,这时过多的酮体从尿液中排出,就出现了尿酮体或形成了酮尿。
尿酮体应该看哪个科?
英文名称:urine acetone body.
别名:尿液酮体、酮尿、尿酮。
就诊科室:内分泌科。
尿酮体阳性是什么意思?尿酮体阳性有什么临床意义?
尿酮体化验主要用于身体内血糖代谢或是能量代谢的判断和评价。正常情况下尿酮体是阴性的。
如果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非糖尿病相关的酮症,如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败血症、结核等)、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全身麻醉后;磷中毒;使用有些药物等可出现尿酮体阳性。
尿酮体 3 个加号(+++)严重吗?尿酮体定性与定量如何转换?
尿酮体化验属于定性、半定量化验。通常给出的结果是定性结果,也就是以加号方式呈现。正常情况下为阴性,异常情况下依次表现为 ±、+、++、+++、++++。
加号与半定量之间的关系可参照下列数据或具体参照相应的尿酮体检测说明书。
尿酮体在哪些情况下需要监测?
血糖高于 13.9 毫摩尔/升;
昏迷状态;
患有感染性疾病;
手术前后;
胃部不舒服、呕吐或腹泻、妊娠、营养不良等情况建议检测尿酮体。
尿酮体常用的检测方法是什么?
尿酮体的检测方法常用的是亚硝基铁氰化钠法,尿液中乙酰乙酸与亚硝基铁氰化钠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需要注意的是亚硝基铁氰化钠只对乙酰乙酸敏感,与丙酮的反应较差,与 β-羟丁酸几乎不反应。
尿酮体检查阳性怎样与临床结合?
由于尿酮体主要检测的是酮体中的一个成分乙酰乙酸,检测结果可能会与具体情况不一致。
比如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病初期,酮体以 β-羟丁酸为主,此时尿酮体检测常不能真实反映出酮体的情况;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情好转时,β-羟丁酸会转变为乙酰乙酸,此时 β-羟丁酸浓度逐渐正常,因此尿酮检测阳性,不能如实反映出疾病好转的情况。
因此在判读结果是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必要时结合血酮体的情况来判断。
尿酮体检查需要注意什么?
尿酮体的检测会受到温度、细菌、药物、饮食等方面影响。如温度过热,乙酰乙酸易分解成丙酮,会影响化验结果;细菌污染标本、肾功受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摄入大量维生素 C,会影响尿酮结果,出现假阴性;如服用含巯基的药物(如卡托普利等)、尿液中含有大量左旋多巴代谢产物,尿酮可能出现假阳性。
本文原文来自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