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语音教学:小学英语低年段的系统化实践
“十分钟”语音教学:小学英语低年段的系统化实践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英语的语音包括元音、辅音、重音、意群、语调和节奏等。语音和语义密不可分,语言依靠语音实现其社会交际功能”。然而,当前小学英语普遍存在将语音教学简化为拼读规则的教学,语音沦为辅助学生记忆词汇的工具,导致语音教学出现知识本位、情境缺失、地位边缘和教学随意性大等实践问题。
为此,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小学英语学科带头人谢宽平老师在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开展了“十分钟”语音教学实践,即每节英语课抽十分钟开展语音教学,按语音学习的进阶规律将音素意识、拼读能力和朗读能力细分到一至三年级,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语音知识。
善用语音歌曲培育学生的语音意识
儿童对语音的感知是从大单元发展到小单元的,即先掌握音节、韵律,再掌握更小的语音单位(如音素)。语音歌曲作为歌曲的其中一种,节奏明快、韵律感强,朗朗上口,并赋予一定的语境和情景。通过吟唱语音歌曲,帮助学生认识字母大小写;辨识音素,形成音素意识;感知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感受自然、规范、标准的语音语调。同时,在吟诵中不断习得和积累有意义的词汇、句型以及地道的表达方式,为有效的口语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语音歌曲中感知音素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为了避免与汉语拼音的冲突和混淆,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和压力,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先利用语音歌曲进行音素识别,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歌曲和歌谣中感知音素的多样性,辨别26个字母的Letter name(字母名)和Letter sound(字母音),感受单词的重读和重音,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节奏,为后期进行音素切割和替换等练习做好准备。语音歌曲歌谣的种类有很多,有Phonics Kids、Alphabet、Jolly phonics、English & ABC等。每个字母一首,每首歌曲大概四到六个句子,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节奏感强,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26首语音歌曲的旋律一致,学生只要学会前面3~4个字母的歌曲,后面的歌曲基本能自己哼唱,无需花费太多时间。
以字母H为例,第一个“十分钟”语音教学实施过程如下:首先,整体视听语音歌曲,在熟悉的旋律中借助视频,让学生初步理解歌曲内容,感知字母H的Letter name和Letter sound,体验自然流畅的语音和语调。其次,让学生学着跟唱语音歌曲。教师可以边唱边做动作,加深学生对/h/音素的印象,规范学生的发音。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发音,理解歌曲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几个问题,检测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提炼含有目标音素的单词(如右图所示),引导学生归纳字母H在单词中的发音,借助图片、歌曲内容架接起单词音、形、义三者之间的联结,增加有意义的语言输入。
在歌曲歌谣中建立音素意识
音素意识是指对单词中的音素进行切分和组合的能力。王蔷、陈则航两位教授在《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一书中指出,音素意识分为七个能力:音素识别、首尾音混合、音素混合、音素删除、音素分割、音素添加和音素替换。学生已有音素概念,能够辨识不同的音素和识别26个字母的音形后,在一年级下学期可以进行单词中的音素切分和组合训练。音素意识决定着学生拼读和拼写能力的发展。音素意识训练可借助汉语拼音声母的正迁移从辅音字母开始,慢慢过渡到元音字母和字母组合,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仍以字母H为例,第二个“十分钟”语音教学进行音素意识能力的训练。在第一个“十分钟”语音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模仿歌曲节奏、旋律唱歌曲,归纳歌曲中的含有目标音素/h/的单词Henna、hen、has、hat,给每个单词匹配对应的图片,检测学生的音素辨析能力,巩固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而后开展音素混合、音素分割、音素替换等音素意识能力的训练。如学生能够将/h/-/?蘧/-/t/三个音素拼读成为hut,学生能解码单词,分辨出单词由哪几个音素构成,为“见词能读”和“听音能写”做好铺垫。由于低年级的词汇量比较少,教师可用虚假词进行各类音素意识能力训练,以达成训练目的和效果。
运用语音绘本强化学生的拼读能力
拼读能力是指掌握并运用发音和拼写的搭配规则,意即指学生对单词的音、形匹配能力,而真正掌握单词,除了会读会写单词外,还要能理解词义。“在绘本故事中融入语音知识,补充拼读教学与意义的链接,将符合发音规律的单词进行语义上的建构,使拼读规则的学习更加饱满,最终实现‘拼读助读’和‘读以致学’的初衷”。语音绘本是功能性读物,故事内容中运用的词汇会关注某一个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借助语音绘本中的图片和语境能串起特定词汇音、形、义的联结,帮助学生积累可理解的词汇和句子。拼读训练可以与语音歌曲结合,当学生通过歌曲感知某一音素后,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理解和体会拼读规则,将拼读知识内化成拼读技能,形成拼读能力。
语音绘本教学要遵循意义先行的原则,将拼读训练自然地融入绘本内容,才能避免“两张皮”的现象。以《攀登英语语音绘本》“A Photo of an Elephant Family”为例。故事讲述的是大象Phili请一位摄影师给全家拍全家福,摄影师尝试了很多方法,最后才拍摄成功。故事中渗透了包含字母组合ph的发音的四个单词。
第一个“十分钟”语音教学的重点是整体理解故事大意,感知字母组合ph在单词中的发音。教学流程:第一步是引导学生观察绘本封面(Cover Reading),培养学生的文本概念和观察能力。第二步是听读故事,依托图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建立文本内容和图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看”的技能。第三步是模仿讲故事,体会不同情境、不同角色语气、语调的变化,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定位含有目标音素的四个单词Phili、photo、elephant、photo-grapher,通过听、读、看渗透字母组合ph在单词中的发音。同时,引导学生在读故事中借助故事情境和观察图片理解词义。第四步是总结发音,学生自主归纳字母组合ph的发音,尝试运用拼读规则拼读新单词,如phone、dolphin、alphabet等。
第二个“十分钟”语音教学侧重于情感升华和拼读练习。首先,借助上一节课的板书复述或转述故事内容,深化学生对绘本内容的理解,在语境中巩固发音以及拼读规则。其次,以问题推动学生深度思考,如“Why does Elephant Phili want a family photo? How do the photographer take the photo?”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促进主题意义的生成,落实学科素养。最后,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鼓励学生说出已学或已知含有目标音素的单词,加深学生的语音辨析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拼读规则,自主拼读新单词,提高拼读的速度和反应能力,将知识转化成技能,形成能力。拼读练习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从“单词解码—见词能读”到“单词编码—听音能写”,促进学生拼读速度和阅读流利度的提高。
巧用解码故事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当学生已建立语音意识并掌握拼读规则后,需要在阅读中不断运用拼读规则来发展快速识别单词的能力,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体验独立阅读的成功感。解码故事书(Decodable Books)指的是为阅读入门者编写的简单读物,语言包含了学生所学的能运用拼读规则解码的单词。国外有不少研究表明,学生在连接文本中应用语音技能是必要的,而可解码文本对学生的早期阅读进度有着积极影响。解码故事书语言符合拼读规则,学生能自行解码识别单词和自主朗读,故事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图像简洁明了,一般一句话配一幅图,学生可以通过故事情节、图片、上下文等理解词义和故事内容。刘宝胤老师认为,“孩子越能在阅读中实践和体会拼读规则,对拼读规则的印象就越深刻,也就会越自信,更容易走向深层阅读”。
在解码故事书中发展拼读与朗读能力
拼读朗读能力是指学生能运用拼读规则解码单词,自主朗读句子或语篇。拼读朗读是学生进入流畅阅读和独立阅读的关键阶段。语音绘本的故事内容虽然围绕某一特定的语音知识展开,但语言并不都是学生已学和符合拼读规律的单词,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解码故事书故事情节简单,句子由符合拼读规则的CVCE、CVC单词和高频词组成,为学生提供了运用已学语音知识自主朗读和阅读故事机会。通过解码故事书能提升学生的拼读朗读能力和阅读流畅度,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
如在学习了元音字母在CVC单词中的发音以及字母组合ck的发音后,可用解码故事书“Jack and Mick”训练学生的拼读能力和解码速度,让学生体验自主朗读的乐趣和成就感。故事内容有八句话“Jack has a big raft. Mick has a big pack. Jack and Mick dip and tip. The raft dips and tips. Mick kicks the pack. Will the pack sink? Will Mick get it back? Mick picks it up.”,包含学生已学的三个高频词get、the、up和其他可解码的单词。
第一个“十分钟”语音教学步骤如下:
Step 1. Cover reading(封面阅读)。通过观测封面建立文本概念和预测故事内容。
Step 2.看图了解故事内容。学生翻读解码故事书,借助图像、情境、上下文理解故事大意。
Step 3.自行拼读朗读。鼓励学生运用拼读规律解码单词的形和音,建立单词形和音联系,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自主拼读朗读解码故事书,逐渐提升朗读的准确性和速度。
解码故事书是给学生自主解码朗读和阅读的读物,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尝试和练习的时间,忌过多的干扰和干预。
在解码故事书中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语音知识,掌握拼读规则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CCSS(美国共同核心州课程标准)提出阅读金字塔中显示拼读是学生进入阅读的启蒙环节。第二个“十分钟”的语音教学重点是将拼读和阅读进行嫁接,步骤如下:
Step 1.同伴合作朗读故事,互帮互助检查拼读的正误,提高朗读的准确度。
Step 2.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故事,指导其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提升朗读的流利度。
Step 3.引导学生通过图像、已有知识储备和上下文猜测等理解故事大意,可设计问题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如:Who has a big raft? Who has a big pack? Will Mick get the pack back? Why?
Step 4.引导学生体会故事内容和人物的情绪变化,按意群、语调和节奏,流利地、富有韵律地朗读故事,养成自然、流畅的语感和地道的表达能力,从浅层朗读走向深层阅读。
解码故事书内容简单易懂,语言重复率高,不会给学生造成阅读障碍和负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拼读迁移能力,引导其从拼读发展到阅读,为阅读之路打开一扇门。
多年的实践证明,“十分钟”语音教学能减轻教师对时间不够的顾虑,避免教学的随意性、碎片式学习和机械性操练,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语音知识,达成语音教学的目标。
作者简介
谢宽平,高级教师,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小学英语学科带头人,宝安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担任宝安区第二学区小学英语教研员十多年,主持两项省级课题,参与国家级、省、市、区级课题研究十多项,持有市级教学成果奖1项。合著和主编出版《单元整体教学——促进小学英语教学改进的区域实践与探索》与《越拼悦读——基于解码能力的低年级阅读能力培养》。
本文系广东省教研科研“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科研课题“指向阅读能力提升的小学英语低年级自然拼读法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YQJK1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