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大秦帝国》看历史文学的虚与实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大秦帝国》看历史文学的虚与实

引用
百度
1.
https://tieba.baidu.com/p/3060652156

历史是什么?是我用来挂小说的钉子。

这是大仲马那句尽人皆知的比喻,点明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历史为文学提供真实的素材,文学则通过艺术虚构,反过来向读者普及历史。我们熟悉的历史文学,正是二者相结合的产物;而如何平衡真实与虚构,也就成了每一位写作者动笔之初,必须面对的首要课题。

严肃的历史文学作品,应如何平衡这二者的关系?如今流行的观点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但笔者认为,这仅仅是就人物和情节而言,历史小说或历史剧,应该在时代精神、情节脉络、细节还原这三个层面,大体实现《三国演义》所谓的“三分虚、七分实”,才能算得上基本成功。

由孙皓晖先生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就在这三个层面较好实现了虚实之间的平衡,笔者将从以下各方面对其逐一进行分析。

在裁剪中突出情节脉络

《大秦帝国》较为人诟病的一点,便是小说剧情与史料(主要是《史记》)的出入。批评者大多认为,小说存在着大量人物出场年代错乱、身份张冠李戴等纰漏,更有人翻出孙先生自述的那句“大秦帝国没有虚构一个重大事件……所有有姓名记载的人物,所有著名言论,都是真实的”,拿小说中与史料不符的内容进行比对,俨然如发现真理一般自鸣得意。

严格来说,《大秦帝国》的确没有虚构一个“重大”事件——尽管在无关全局的剧情方面它虚构极多;《大秦帝国》中有姓名记载(于史料)的人物也都是真实的——尽管不少都有着诸多调整。

笔者认为,那些指责作品“篡改历史”的批评意见,其实多是批评者不了解文学创作规律所致,绝大多数均为挑剔和苛求。须知,历史小说虽冠以“历史”前缀,但其根本属性仍然是小说,需要将历史人物的命运、历史事件的脉络以文学化、戏剧化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这就要求写作者在不违背自己创作理念和历史进程的前提下,对史料进行适当的剪裁,使之更富于戏剧冲突乃至艺术感染力,从而带给读者以审美体验。

这方面的反面例证是历史剧《汉武大帝》。总体来看,这是一部较为优秀的历史正剧,尤其塑造了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等经典形象,但其结构上的缺陷也同样不容忽视:全剧近六十集,前十余集一直在描绘与主线剧情基本无关的汉景帝诸事,从而使整部剧显得十分拖沓冗长,尽管它算得上“尊重历史”(严格来说,是史料),然而在艺术上却并不完善。

相较而言,《大秦帝国》所反映的从商鞅变法到秦朝灭亡的足足一百五十余年,刻画难度要远远超过《汉武大帝》:一方面,这一百五十余年间,涌现了无数历史人物,出现了无数历史事件;另一方面,各种史料之间也有大量的错讹、断裂、相互抵牾,都令人无所适从,如果作者亦步亦趋地照搬史料,如《汉武大帝》那般面面俱到地铺开,只怕小说的文字量将远不止现有的500余万字,其散漫无序的结构也势必会耗尽读者的耐心,最终沦为一部流水账般的平庸之作,无非又一部白话文版的《东周列国志》而已。

事实上,作者成功避免了这一最大的陷阱,他秉持前述刻画时代精神的创作理念,对史料进行了精心的甄别与裁剪。笔者在相对详细地对《大秦帝国》的文本进行分析之后,总结出了作者的数条史料取舍原则:

第一,符合自己创作理念,至少是不违背的,原样采纳,如第一部的故事脉络,大体依旧延续了《秦本纪》、《商君列传》的记载;

第二,不赞同《史记》价值评判的,给出符合自己创作理念的解释,如“王翦请田”一事,《史记》将王翦索要田宅的理由归结为秦王的多疑,小说则塑造成王翦为平息天下非议、故作姿态,如此处理,既使秦王用人不疑的坦荡胸怀更加突出,也赋予了老将王翦以更深彻的政治洞察力,还彰显了君臣之间的默契,使两人的境界更上一层楼,无疑是极为高明的调整;

第三,大体符合创作理念,但为了使情节更紧凑、矛盾更集中,从而进行若干调整:或者是历史人物身份的更改、出场时间的提前或错后,或者是对历史事件前后顺序的颠倒、几次小事件合并为一次大事件,或者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移花接木……类似的例子极多,最典型者便是第二部,为了更好地突出纵横邦交的主题,原本应数十年后才出现的战国四公子集体提前亮相,《史记》中的河西之战原本有两场,为了叙述的精炼而合并成了一场;

第四,不同史料之间记载不同的,取最符合自己创作理念的记载,如苏秦的生平,尽管《战国纵横家书》云其在燕昭王、齐闵王时期活跃,为乐毅破齐的内应,但作者为了突出第二部的邦交主题,以及士子个人奋斗的命运,仍旧采用了《史记》的说法;

第五,史料所无,根据时代精神用自己的逻辑推演填补完整,如前述的诸多虚构之处;

第六,完全不合创作理念的,依自己的逻辑推演进行改动,或者一笔带过,或者不予采纳,如前述的商鞅结局。

综上所述,作者围绕自己的创作理念、各部主题,通过这些手段对史料进行裁剪,从而梳理出一条清晰完整的脉络,从而保证了作品的文学性与艺术感染力。

百科全书式的细节还原

历史小说、历史剧中细节的重要性毋庸赘言,它第一时间决定着读者和观众对这部作品的直观感受与接受程度。然而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古典话本小说,还是今人创作的诸多历史小说,真正能令人满意的作品并不多见,历史剧更是凤毛麟角,看看每一部新剧播出之后,网上潮水般的吐槽声就知道了。

《大秦帝国》不然,作者不仅对《史记》、《战国策》等史料有深入研究,对于当时的诸子百家典籍、诸多实用性方面的冷门文献,乃至文物考古领域也有广泛涉猎。作者曾开具了一个《大秦帝国》的参考书目,粗粗估算足有数百种之多,堪称蔚为大观。

尽管按真正“考据党”的标准来衡量,《大秦帝国》并非无懈可击,仍不时出现穿帮穿越之处,也有些作者自行虚构的细节,有“误导”读者当真的可能,但总体而言,它对于诸多历史细节的还原算得上用心:从大的方面来讲,作品有对当时各国政治、法律、经济、军事、文化、思想、地理等方方面面的刻画,譬如对秦国法律的描写,就参考了《商君书》、《云梦睡虎地秦简》,战争描写则综合了《尉缭子》、《六韬》等兵书,还参考了宋代的《武经总要》,地理方面大量参考了《水经注》;从小的方面来讲,即使是普通的衣食住行、吃穿用住,作品也有一定的考据,譬如小说中出现的“法酒”、“乐氏枣”,就来自《齐民要术》;“禹余粮”来自《博物志》,楚国黄金货币“郢爰”则来自出土文物。有网友为此专门编纂过《大秦帝国百科全书》,将这些知识性内容进行了分类整理,字数达到了45万字左右,可见这部作品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堪称一部关于战国时代的百科全书。

大量严谨认真又生动直观的细节还原,既使作品的真实可信度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准,又使读者在感受作品的魅力之余,收获诸多历史知识,同样是历史和文学结合的成功之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