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仔癀:传统中药的现代应用与功效解析
片仔癀:传统中药的现代应用与功效解析
片仔癀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制剂,其功效和应用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将从药物组成、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多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这一传统中药的独特魅力。
药物组成
片仔癀的主要成分包括麝香、牛黄、蛇胆、三七等。值得注意的是,片仔癀的处方和工艺均属于国家绝密级秘密,是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太医的秘方,后由太医在闽南漳州璞山寺进一步完善,成为一种特效退癀、消肿的良药。福建漳州方言中将一切炎症统称为“癀”,该药因使用时切一薄片内服或外敷,片刻见效而得名“片仔癀”。
功能与主治
片仔癀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热毒血瘀所致的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痈疽疔疮、无名肿毒、跌打损伤及各种炎症。
临床应用
天行赤眼
证属风火上犯。症见目赤红肿,流泪眵多,涩痛畏光,伴头痛咽干,舌红苔薄黄,脉数。西医诊断之流行性结膜炎,见以上表现者,可按此论治。
喉痹
证属风热外感。症见咽喉部红肿疼痛,吞咽不利,发热微恶寒,汗出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西医诊断之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见以上表现者,属此范围。
牙痈
证属表里同病。症见牙龈红肿,牙床坚硬肿胀,疼痛难忍,伴恶寒身热,口渴便秘,舌苔薄而燥,脉浮数。西医诊断之急性牙槽炎、牙龈炎等,见以上表现者,可按此辨治。
耳疖耳疮
证属肝经火旺。症见耳部灼热疼痛,张口、咀嚼或牵拉耳郭时明显,外耳道局限性红肿,隆起,耳鸣,头痛,伴恶寒发热,口苦咽干,舌红苔白,脉数。西医诊断之耳道疖肿、外耳道炎、中耳炎、咽鼓管炎等,见以上表现者,按此论治。
胁痛
证属肝经湿热。症见胁肋胀痛,口苦纳呆,胸闷恶心,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西医诊断之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见以上表现者,属此范围。
黄疸
证属肝胆湿热。症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口苦咽干,纳呆呕恶,溲黄,舌苔黄腻。西医诊断为黄疸型肝炎、胆道梗阻类疾病,见以上表现者,可按此辨治。
应用鉴别
功能类同药物鉴别
与西黄丸的鉴别:西黄丸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主治乳癌、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等,重在化痰散结。片仔癀消肿止痛之力较强。
主治类同药物鉴别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与乙肝清热解毒颗粒的鉴别:两药均可治疗乙肝。但乙肝清热解毒颗粒针对性强;而片仔癀另有凉血化瘀功能,可用于跌打损伤。
剂型及用法用量
片仔癀为曲剂,每块重3g,口服。1~8岁儿童服0.15~0.3g/次,>8岁及成人0.6g/次。2~3次/日。外用:研末用冷开水或食醋少许调匀,涂在患处,每日数次,常保持湿润。
●原曲剂规格,服用时需用刀片切割,服用量不易控制,现将曲剂再行粉碎制粒装入胶囊,改成胶囊剂型。
现代研究及临床新用
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
片仔癀是不良反应很小(但孕妇忌用)的特效“抗生素”,无论是体表还是体内的感染都可以口服治疗,体表感染再结合外用,恢复更快,而且不会产生抗药性。
治疗肝脏疾病
根据有关文献报道,其治疗各种类型的急性病毒性肝炎,谷丙转氨酶得到不同程度下降。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时,片仔癀突出的治疗功效再次被临床证实,凡是配合片仔癀治疗的患者,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疼痛等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明显改善,恢复快。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治疗也能改善患者症状。研究证明,片仔癀可以显著增强肝细胞再生和提高肝细胞免疫能力。
治疗肿瘤性疾病
片仔癀“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特点能在肿瘤治疗中发挥功效,尤其在治疗肝癌、急慢性白血病,以及晚期癌症患者改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时,疗效显著。2004年片仔癀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被列入国家“863”计划,研究表明,片仔癀对许多晚期癌症患者能明显改善疼痛、缩小瘤体、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出血性疾病
根据片仔癀药理研究,能缩短凝血和凝血酶原时间。
治疗疼痛
药理研究表明,片仔癀具有明显的镇痛、镇静、解痉作用。如果在手术前服用2天片仔癀,不仅能够有效预防手术大出血及并发感染,也能缓解麻醉后的疼痛。对于癌症疼痛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另外,有医生推荐嗜酒、饮食肥腻之人取片仔癀保肝、清热、解毒之效,将片仔癀作为预防和治疗脂肪肝、高血脂等的辅助药物。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服用3天后症状无改善,或服药期间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者,应到医院就诊。对局部病变切忌碰撞、挤压。局部病灶红肿热痛反应剧烈,初起疮顶即有多个脓头者,均应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