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白马寺:中国佛教的源头与祖庭的历史渊源和建筑特色
洛阳白马寺:中国佛教的源头与祖庭的历史渊源和建筑特色
白马寺,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源头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从东汉时期的"永平求法"到如今的佛教圣地,白马寺见证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本文将带您走进这座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的佛教圣地,探寻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建筑特色。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梦佛,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西天取经"的壮举。永平十年(公元67年),"白马驮经"来到洛阳,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今洛阳城东兴建僧院,由此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佛寺——洛阳白马寺。此后不久,汉明帝又敕令兴建齐云塔。
白马寺,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方寺院,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享有"释源"和"祖庭"之称,在中国佛教界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从此以后,佛教以洛阳为中心,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
白马寺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凉台,两侧还有钟鼓楼、门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方丈院等附属建筑。
山门
山门外,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分立左右,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实为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1935年重修白马寺时,住持德浩法师将石马迁置于山门前。
洛阳白马寺山门为牌坊式拱券三门洞,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正面"白马寺"匾,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
"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愿门"的"三解脱门"。空门在古代是只有出家人和帝王才能走的门,所以白马寺的空门平时是关闭的,只有重要佛事活动或领导参观才会打开。两侧的门东侧为"无相门"西侧为"无愿门"。
钟鼓楼
进入山门以后。钟鼓楼分别位于山门内南北中轴线东侧和西侧,"东楼悬钟、西楼架鼓"。钟鼓楼同为方形歇山顶双重檐两层楼阁式,上覆灰色筒瓦,额枋彩绘,建于石砌台基之上。
"晨钟暮鼓"是僧人们作息的信号,也是佛事活动兴盛的标志。"马寺钟声"曾被美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二僧墓
白马寺东西两院内各有一座弧形青石围砌起来的坟冢,这就是 "二僧墓"。
钟楼往东的东院内,墓碑上刻着"圣旨"、"敕赐"、"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鼓楼往西的西院内,墓碑上刻着"圣旨"、"敕赐"、"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
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东汉永平年间来洛阳传经授法的印度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石碑上的封号是宋徽宗赵佶追封的。
墓碑立于明代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由"赐进士中宪大夫知河南府事尹明翼"重立。
天王殿
天王殿是寺内的第一重大殿,初建于元代,明代重建,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为高台歇山式建筑,正脊中央饰圆形"佛光",脊正面字为"风调雨顺"。
殿内正中安置着从故宫运来的雕龙贴金佛龛,龛顶和四周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贴金雕龙。
内供明代"夹纻"大肚弥勒佛像、两边是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在大肚弥勒佛像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