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兴城:“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
辽宁兴城:“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
辽宁兴城古城,这座被誉为“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的历史遗迹,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杰出代表,更是研究中国古城墙的重要实例。
建筑特色:虎皮毛石墙
兴城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为宁远卫城,清代重修,改称宁远州城。这座古城与西安古城、荆州古城和山西平遥古城同被列为我国迄今保存完整的四座古代城池。
古城的城墙采用独特的“毛石墙”结构,内壁用不规则城石砌筑,壁面凿平,石料多就地取材,远望颜色近似虎皮,因此又被称为“虎皮毛石墙”。城墙外包青砖,基砌青色条石,内垒巨型块石,中间夹夯黄土。城墙顶端外沿筑有垛口,内沿筑有女儿墙,用于人员行走的砖面称为“海墁”,系青砖铺就,中凸外低,便于排水和减轻城墙夯土的承重压力。
历史地位:关外咽喉要地
宁远城位于山海关外200里,居辽西走廊中部,三面环山,东临大海,扼守辽西走廊的咽喉之地。最早发现其军事价值的是明朝将领袁崇焕。从地形来讲,宁远城背山面海,居山海要冲,扼边关锁钥。城外山海之间有一条通道,向北可以通到沈阳,向南可以到达山海关。首山位于宁远城东面,与窟窿山相对,两山之间仅有百米宽的通道。除此之外,宁远城外的海中还有一座觉华岛,此岛可以作为屯军和储藏粮草的基地。
宁远大捷:袁崇焕的辉煌战绩
1626年正月十四,努尔哈赤兵发辽西,号称30万。袁崇焕估计敌军数量在13万左右。当时辽东经略高第下令放弃山海关外所有土地,全军退回关内。正在宁远筑城的袁崇焕坚决反对,他说:“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结果高第一声令下,袁崇焕负责的宁前道各地守军全跑了,只剩下袁崇焕还待的宁远城。已经是孤城的宁远城只有军民不足两万人,独对努尔哈赤大军。
面对后金强大攻势,袁崇焕驻守孤城宁远。他在城楼上布置了11门红夷大炮,并采取“孤守、死守、固守”的策略。在他的激励下,全城军民都决心死守。努尔哈赤的铁骑在严寒中攻城多日,直到城楼下堆满了后金士兵的尸体,却依然没有攻破这座袁崇焕负责镇守的小小城池。不仅如此,努尔哈赤还在攻城的过程中身负重伤,不得不放弃了进攻。这场宁远大捷是明朝从抚顺失陷以来和后金交战的第一个大胜仗,袁崇焕和宁远城也因此永远联系在一起。
关宁锦防线:军事防御体系的典范
关宁锦防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战略防线之一,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其间筑有多个堡台作为联防据点。这条防线由孙承宗督师蓟辽后开始构建,袁崇焕主持重修了宁远城,并于天启五年(1625年)夏,与孙承宗计议,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修缮城郭居住,这样,宁远成为“内地”,至此正式构筑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关宁锦防线。
关宁锦防线存在的长达21年时间里,发挥出重要的防务作用,也沉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雄师“关宁铁骑”就是在这条防线上造就的,孙承宗、袁崇焕、祖大寿、洪承畴、吴三桂、曹变蛟等一大批军事将领在这条防线上领兵御敌。关宁锦防线周边还曾经广泛屯田,“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孙承宗、袁崇焕等军事将领和路经此地的文官还留下很多诗篇文章。至今,昔日的关宁锦防线文物遗存犹在,兴城古城、祖氏石坊、前所古城、三台子烽火台等许多历史遗迹见证着这道坚固军事防线的历史沧桑。
文化魅力:军事防御型卫城的典范
在中国保存完好的古城中,兴城古城有其自身的特色,“中国明清时期军事防御型城市的样本”即是其一,这是兴城古城区别于平遥古城的晋商文化、西安古城的古都文化、荆州古城的三国文化、临海古城的抗倭文化的特色之所在。兴城古城的旅游宣传语“一座宁远古城,半部明清战史”是基于对兴城古城在明清战争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而提炼出的古城历史内涵精炼概括和定位。
兴城古城土生土长的明清祖氏家族,先后走出了以祖承训、祖大寿为代表的100余名文官和武将,留下了祖氏石坊、祖大寿故居旧址等历史遗存,这些历史遗存展现了祖氏家族等兴城古城名门望族的历史文化内涵。此外,明末宁远城在宁远大战之后还发挥过“大明王朝在山海关外最后的城市”等作用,这些历史信息都为兴城古城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