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姓作为万姓之祖,为何今天姓姬的那么少?
姬姓作为万姓之祖,为何今天姓姬的那么少?
在中国的姓氏文化中,姬姓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存在。虽然今天姓姬的人口仅有54万多,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7位,但姬姓作为万姓之祖的地位不容忽视。据统计,周姓、吴姓、王姓、鲁姓、曹姓等411个姓氏都源自姬姓,占百家姓总数的82%。那么,这个比例如此之高的姓氏,为何在今天的人口中如此稀少?
姬姓为何被称为万姓之祖?
要理解姬姓为何被称为万姓之祖,就必须从西周的分封制说起。西周武王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将功臣和姬姓宗族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诸侯国,以达到“众建诸侯以番宗周”的目的。据《荀子·儒效》记载,周公旦共分封了71个国家,其中姬姓诸侯国就有53个。
这些被分封的诸侯国中,不仅包括了为了防范东夷反叛而分封的齐国和鲁国,为了抵御山胡而分封的燕国和晋国,还包括了为了支援燕晋而在太行山东侧分封的邢国,以及为了防范南方荆蛮、保障南方铜矿资源输入而在汉水一带分封的“汉阳诸姬”。
在这些诸侯国里,姬姓诸侯占据很大一部分比例。例如,《左传》记载:“凡、蒋、邢、茅、胙 、祭,周公之裔也。又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
被分封的诸侯要去诸侯国就任,自然要带着一大批王族前往。比如周公之子伯禽受封鲁国时,就有一大批姬姓王族随同迁到山东曲阜,这是姬姓向东方的首次大迁移。
姬姓是如何扩散到众多姓氏中的?
要理解姬姓为何被称为万姓之祖,还需要了解先秦时期的姓氏制度。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相同父系血缘关系的人为同姓,而氏则是用来区分同姓在不同地方的分支。
例如,晋国第一代国君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同母兄弟姬虞,他被封在唐地,因此被称为唐叔虞。晋国的国君就是姬姓晋氏,而郑国国君则属于姬姓郑氏。
按照西周的宗法制,国君的位置由嫡长子继承,而次子庶子另行分封为大夫,享受一块封地为食邑。那些有了自己封地的公子,其后人为了区别跟国君以及其他宗子,自然就不能再称晋氏,而是以封地名为新的氏。这就又产生了新的氏,而新的氏从血缘上讲,自然还是来自于姬姓。
例如,晋国六卿中有六个家族是来自于晋国公族,分别是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韩氏。在剩下的五个家族中,智氏、中行氏、魏氏则是来自于周王室公族,投奔到晋国安了家。只有范氏(祁姓)、赵氏(嬴姓)是外姓。
姬姓为何在今天占比非常少?
首先,在先秦时期,真正保持姬姓的,其实主要来自于周天子以及其后裔。即便是封到晋国去的亲兄弟,后代也不会以姬为姓氏,而是以国为氏。而正派的周天子,在秦末西周国和东周国先后被秦灭掉以后成为庶人,其直系王族后代也只能成为庶民,四处迁徙,流落四方。
更关键的是,姓氏统一以后,从姬姓繁衍出来的庞大的各个支系都有了自己的姓氏,而真正保持姬姓的人,其实也就没多少了。例如,齐国被灭以后,一部分王室宗族改王氏;老张老家那个赖国以及相邻的罗国、傅国先后被楚灵王灭掉以后,其王族被迫以赖、罗、傅为姓,互相依仗、彼此混居,以至于很多年以后,血缘上混淆不清。但大家都知道自己来自同一个姬姓,所以现在的一些地区,赖罗傅三姓互补通婚,以示血脉相连,同祖连枝。
更让人唏嘘不已的是,老家那个花了上亿修建的赖氏陵园,其实就是海外赖氏宗亲以及留在当地的傅姓、罗姓集资修建的。
此外,除了王族这些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后裔,那些诸侯国的国人、大夫封地的邑人,因为原本就没有姓氏,在秦国统一姓氏合二为一以后,为了区分彼此的来源,选择了以封地领主、或者诸侯国姓为姓氏。于是,在战国七雄中,就继续诞生了数量庞大的跟姬姓毫无血缘关系的郑氏、晋氏、鲁氏、息氏、蔡氏等一系列姓氏。
这些庞大的因国而氏的人群,虽然跟姬姓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因其姓氏得名与跟姬姓相关的贵族,所以说起源自于姬姓,倒也无可厚非了。这也就是说为什么姬姓被称为万姓之祖。
结语
姬姓作为万姓之祖,见证了中国姓氏文化的演变历程。虽然今天姓姬的人口稀少,但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