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河北发现千年酒席:辽代张氏墓群展现多民族文化交融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47:0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河北发现千年酒席:辽代张氏墓群展现多民族文化交融

1993年3月的一天,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的村民在浇地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地块。这个地块就像个无底洞,再怎么灌水都似乎灌不满。看来,这其中一定有蹊跷……

这里的村民可不简单,他们颇有一些考古方面的知识素养,因为二十多年前,当地就曾经挖掘出来过几座大墓,据考古学家考证,其中一座是辽代末年监察御史张世卿的墓。据史料记载,当时张家是辽代末年归化州的大户人家,因此专家们推测,附近还应该有张家的墓葬,只是当时限于条件,没有进一步开展考古挖掘。这一次,村民们感到很可能这块地下面有古墓,于是他们就赶紧把这个情况汇报了上去。河北省的考古工作者闻讯而动,很快来到现场,开始进行挖掘。

这一挖,还真是挖出来“大宝贝”了: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居然发现了10座古墓,而且让他们非常高兴的是,其中有一些古墓没有被盗掘过,所以里面的遗存资料有一定的完整性,尤其是这些墓中有着大量非常精美、清晰的壁画,价值极高。考古学家根据挖掘的资料判断,这正是之前他们推测的张氏大家族墓群,时间在十一世纪初期。这个家族墓群埋葬了五代人,跨越了从辽到金两个朝代,距今千年左右,非常难得。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辽、金墓葬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有着极大的价值。例如,据史料记载,辽金交替之际,北方曾经出现大饥荒,佛教在北方也越来越兴盛,这些都可以在该墓群所挖掘到的资料中得到佐证。这个被称为“河北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的考古发现入选了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1996年这里又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1

千年酒席:一场跨越时空的盛宴

在河北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的考古工作中,最令考古工作者感到意外的,是他们居然在M7号墓中发现了一桌酒席!注意,这酒席不是壁画,不是砖雕,而是“新鲜”的酒席!

M7号墓修建于1093年,主人是张文藻夫妇,这位张文藻是张世卿爷爷辈的人,根据张文藻的墓志铭记载,他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标准的北方汉子,牛高马大,体格强健,和两三个人对打没有一点问题。不过他一度嗜酒如命,酒量惊人,常常是喝得酩酊大醉,酒醒再接着喝。到了三十岁以后,逐渐省悟,远离杯中之物,在妻子贾氏的协助下,勤俭持家,勠力于田亩之中,家庭状况有了起色,后来为子孙留下一大份产业,让子孙获益不少,其中就包括那位张世卿。张文藻皈依佛教,经常向寺院布施。四十六岁那年,他因病逝世。

这桌摆了上千年的酒席,就放在张文藻夫妇棺椁之前的一张大桌子上。这张大桌子上杯盘罗列,有各种黄釉、白釉的碗、盘子、瓶子等瓷器,还有漆筷、雁足灯等物。酒席上的各种菜式,非常丰盛,营养也很全面,其中有各种面食品、干鲜水果,如栗子、槟榔、梨、葡萄等等。由于时代过于久远,一些菜肴是什么已经无法判断,而那些干鲜水果则让人一望而知。考古工作者尤其感兴趣的是那一碗栗子,虽然历经千年,但是栗子的表面仍然富有光泽,看起来很像当今的糖炒栗子。此外葡萄的发现也很让人惊喜,以往关于中国北方种植葡萄的资料非常少,这里的发现则说明,至少在11世纪初期,宣化地区的葡萄种植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且葡萄已经出现在大户人家的餐桌上了。当时,墓室中还有一个绿釉鸡腿瓶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注意,他们发现这个瓶子里面有红色的液体,这液体还有淡淡的香气,后来经有关机构检测是红葡萄酒。千年之后,这葡萄酒依然飘香。

由于时代久远,这桌子上的一些瓶子、罐子已经倒了,所以,这里就像是一场刚刚结束的酒局,人们似乎可以想象在一场酣畅淋漓的酒席之后,宾主尽欢而散,大家带着酒意,踉踉跄跄地散场,各回各家去了。另外,考古人员发现,这桌酒席的菜肴,大都是素菜,这也契合了墓主人信奉佛教的特点。

02

精美壁画:艺术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张文藻墓的壁画色彩鲜艳、造型生动,内容涵盖日常生活场景及宗教元素,展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社会风貌。其中,“童嬉图”描绘了儿童嬉戏的场景,充满生活气息;“三老对弈图”则展现了当时文人的雅致生活。这些壁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为研究辽金时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资料。

03

砖模刻仿木构建筑:匠心独运的工艺

张文藻墓的建筑结构尤为独特,采用了砖模刻仿木构建筑的形式。墓室坐落在十一级台阶组成的陡峭墓道尽头,位于地下4.3米处,模拟了一座微缩的房子。参观者惊讶地发现这座著名的墓葬竟是如此窄小:穹顶的前室直径不足3米,垂直的墙壁仅有一米多高,几乎达不到成年人的胸部。棺床置于后室后壁的一扇假门之前,假门的门扇高度不足60厘米。

与宋、辽、金时期的很多壁画墓类似,张文藻墓煞费苦心地以砖模刻仿木构建筑,创造出材料的幻视。此墓的修建者和装饰者把雕塑与绘画合而为一,用不同形状的砖组装成立柱、斗拱、椽子和假窗,再以艳丽的图案精细装饰。潜藏在这一做法下的仍然是明器的概念:“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为也。”借助于把一个砖墓转化为木结构的视觉呈现,生死之间的中间状态通过两种建筑类型的“杂交”而得以实现。

张氏家族在设计和建造这一地下微缩建筑时遵循了中国丧葬建筑的一个既定传统。中国历史中唯有秦始皇定制了原大的俑人,汉代统治者旋即回到了微缩的传统。宋代理学家进一步明确声称,明器应该是“象平生而小”。在建筑方面,尽管高级墓葬往往被称为“地下宫殿”,很多装饰奢华的墓葬实际上故意做得很小。要真正认识它们的尺寸,人们必须亲自访问原址。例如,位于山东沂南的一座著名的东汉“地下宫殿”实际上非常低矮,其中的一个仿制茅坑只有实物的三分之一大小——墓主的死后灵魂想必是大大地“缩水”。张文藻夫妇的墓葬说明这种转化可以通过特殊的丧葬仪式获得:尽管张文藻的墓志将其描述为“状貌魁伟……力敌二三夫”,夫妇二人位于陀罗尼棺中的“复原的身体”只有90厘米和80厘米。

这座地下墓室不仅是一个微缩建筑,而且是一个“反转”的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工人在地上挖一深坑、在坑中建筑墓室之后再以泥土掩埋,只留出大门的正立面。他们随后把室内的所有墙壁覆以白灰泥,在上面画出建筑细节和壁画。这一装饰过程把墓室内表转化为外表和外部空间:彩绘的仿木结构模仿着地上建筑的外部特征;壁画描绘了仙鹤在竹林中漫步;后室顶上是蓝色天穹,上面散布着日月星辰。

张文藻的棺室有三门一窗,其中只有南壁上的门(即连接此室与前室的门)是真的。与此门相对的是前文提到的那座微缩门。它半掩于棺床之后,其半立体的砖雕形式和华丽的人字形山墙把它与西壁上的一座假门区别开来。西壁上的这个门是绘制的,不是雕刻的;是二维的,不是三维的。一个或为侍女的年轻女子手持一把锁,似乎正在把这个门锁上。旁边的另一个侍女正在给灯添油。如同我们在此墓的其他地方见到的,这第二个形象是将实物与二维、三维形式结合所创造的一个视幻图像:女子和红色的火苗以绘画表现;高大的灯座是浅砖雕,突出的灯台上则原来托有一盏真实的灯。对面东壁上绘有一方桌子,桌上陈列着笔、砚和空白纸张,上方是棂窗。

04

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张文藻墓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1. 社会生活与文化习俗:墓中的千年酒席、壁画内容以及随葬品,生动展现了辽代的社会生活场景和文化习俗。特别是酒席中的葡萄和红葡萄酒,揭示了当时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和饮食文化。

  2. 多民族文化交融:辽代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张文藻墓中既有汉文化的元素(如壁画中的童嬉图、对弈图),也有契丹族的文化特色(如砖模刻仿木构建筑),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融合。

  3. 佛教影响:墓主人张文藻的佛教信仰在墓葬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酒席中的素菜、壁画中的宗教元素等,反映了佛教在辽代的传播与影响。

  4. 丧葬习俗:张文藻墓的建筑结构和随葬品,展现了辽代的丧葬习俗和观念,如“事死如生”的葬俗和明器的使用。

张文藻墓的发现,不仅为研究辽金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千年前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场景。这座千年古墓,如同一部凝固的历史书,静静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沧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