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期,中国靠什么驱动创新?
经济转型期,中国靠什么驱动创新?
中国经济正处于关键转型期,面对人口老龄化、房地产调整等挑战,如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专家认为,数字化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驱动力,但中国在数据创新、AI应用等方面与美国仍有差距。要实现创新突破,需要推动数据开放,打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实力、创新能力跃上了新台阶,这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取得的。
但在中美激烈的博弈中,美国发起的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我们也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
目前,中国经济处在关键的转型时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房地产和金融行业结构性调整、全球产业链重构等问题,中国经济也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寻找下一个经济动能的钥匙在哪?
2024年5月16日,一场围绕着中国经济新动能的圆桌茶会在北京展开。李迅雷、江小涓、薛澜、陈钊等来自政策、经济、创新等关键领域的杰出公共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汇聚一堂,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探讨和分享。
目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呼声高涨,谁会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导产业?
有人说是新能源,也有人说是AI、区块链。
而在这些产业的不确定因素以外,唯一的确定因素就是数字化。
如今数字技术革命处于即将取得突破的关键时期,一切皆数据,万物可互联。
江小涓教授认为,现在的创新范式已经到了数据密集型的创新,在这个创新中,企业主体地位大大提高。
平台成为了数字创新的中枢节点和连接者的位置。
拿数据来说,目前高校的发明专利产出比不到4%,国家花了那么多钱,最后做的研究转化非常有限。
但大型企业却成为了产学研一体化创新的核心点,产出比高达80%以上。
这和数据量是有关的。
数据越多,数据的创新基础就越扎实。
最近二十年,云计算、大数据、AI发展很多都受益于数据训练,美国的互联网数据占到全球的90%,训练样本很大。
但对于中国来讲,目前的数据不太好用,也不够多。
互联网上的中文信息放在全球来看,占比依然不高。
中国的公共部门比较强大,数据量和数据结构都不错,占全社会数据资源总量的50%-80%,但问题是——不对外开放。
江小涓教授呼吁:如果能强力推动政府数据和公有企事业单位数据开放的话,它将成为我们的产业优势和制度优势。
当下最炙手可热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就是AI。
不少投资机构做过研究,如果在生成式AI发展的十年内,每年生产力可以提高1.5%,这样一种变革对我们未来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在AI的研发投入上,中国的创新能力可能还有一定的欠缺。
尤其是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这两个领域里占比并不高,无论是电子芯片这个行业还是跟AI相关的行业,还没有一家中国企业的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
但是在美国过万亿的企业已经有好几家了。
李迅雷认为,关键突破点,在于民营企业。
因为中国的民营经济的动力还是足的,为什么中国做软件的上市公司都是民营企业,没有一家国有企业?
这是因为民营企业软件个性化程度比较高,敢于创新。
包括现在的数字大模型,无论是文心一言还是通义千问,都是民营企业做出来的。
当然,要想他们做得更好,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制度、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创新的本质是开放。
如果技术不开放,即使通过追赶达到先进,最后也会因为原创内生动力的缺乏而落后。
20世纪的苏联就是例证,在军工、航天领域苏联与美国旗鼓相当,但因为市场开放有限,没有新需求,缺乏新动力,电子产品、民用品领域发展停滞不前,到20世纪90年代,仍在生产用几十年前的技术制造的民用车。
在计算机技术领域,更是长期落后于西方。
低水平、小规模的开放让市场缩小让企业不敢在创新上投资。
可以说,创新的最大动力在市场端、需求端。
只有高水平的开放,才能带来高水平的创新。
中国过去就是拿市场换技术。
就拿国产大众来说,最开始大部分的部件全部是进口的,但中国以市场换技术,从最简单的汽车把手做起,一步步模仿,最后获得了不少汽车生产的技术,进一步创造了大量上游配套行业零部件企业。
在这些企业的推动下,整车企业只要拿着一个图纸设计,就能把车造出来了。
所以只有保持高水平开放,孕育更多的上游产业链,才能促进产业升级。
所以在今天,我们要想实现技术创新,就要打造民营企业发展的友好环境,这样的话创新的活力和投资就会提升,创新能力就会提高,从而真正参与国际化的竞争。
今天我们讲耐心资本,想让资本有耐心,首先制度得有恒心,什么是制度的恒心?
就是坚持改革开放。
不要把政策的指向由政府来代替市场选择,要留给市场充分的空间引入竞争,特别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只要把基础人才、产权保护、营商环境这些东西做好了,企业家有发挥的空间,自然就有创新的驱动力,这也是中国今天乃至未来的繁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