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六小龙”火出圈,徐一睿教授新书解码中国科创发展新路径
杭州“六小龙”火出圈,徐一睿教授新书解码中国科创发展新路径
导读:在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杭州"六小龙"企业的崛起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徐一睿教授的新作《战争与财政》,探讨了中国科创企业如何在算力围堵中实现技术突围,并从历史维度、现实镜像、未来挑战和突围路径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当代国际科技创新赛道正经历深刻变革。2025年,当全球目光投向杭州"六小龙"企业群(游科互动、宇树科技、DeepSeek等)突入美国主导的AI、机器人赛道前列时,一个核心问题亟待回答:中国科创企业如何在算力围堵中实现技术突围?
杭州“六小龙” 图源 潮新闻
这需从徐一睿教授新作《战争与财政》探讨的"国家能力与财政制度协同"框架中寻找答案。
历史维度:战争财政与科技博弈的基因传承
工业革命以来,国家财政体系与技术创新始终互为表里。19世纪英国海军改革,42%财政支出投向蒸汽战舰研发(数据来源:英国国家档案馆),此举不仅催生现代海军体系,更使纽卡斯尔造船技术革新辐射全国制造业;20世纪美苏冷战期间,NASA预算一度占据联邦开支4.41%(1966年峰值),间接带动硅谷半导体产业链成型。这些案例揭示:战略级技术突破往往始于"财政-军工复合体"的压强式投入。
正如《战争与财政》所论证,日本在1920年代通过"特别会计制度"将40%税收投入军工研发(数据来源:日本财务省《大正财政史》),使零式战斗机等装备技术代际跃升。但失控的财政扩张路径,也成为其科技发展不可持续的前车之鉴。
现实镜像:杭州科创集群的财政解码
中国当前的科创突围可视为新型"财政-技术共同体"的实践样本:
- 基础教育财政投入蓄能
教育部统计显示,2023年中国STEM领域(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超过500万人,中国高校培养的顶尖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全球占比约为50%。这种人力资本储备,源于近年来国家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持续上升,并在2023年达到4.00%的战略投入(教育部《202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其核心成员主要来自中国的顶尖高校,如北大、清华等,并吸引了国际AI领域的佼佼者参与关键项目攻关。
- 产业政策精准滴灌
工信部《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显示,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财政补贴力度持续加大。除直接财政投入外,政府还通过"制度性减税"等政策工具为企业提供支持。以宇树科技为例,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支持,显著加快了四足机器人B2的研发进程,体现了产业政策对技术创新的有效推动作用。
宇树科技机器人亮相春晚 图源网络
- 基础设施隐性赋能
财政部数据显示,国家在超级计算中心建设方面持续加大投入,显著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以杭州超算中心为例,为区域内企业提供了有力的算力支持,有效提升了研发效率。在游戏开发领域,游科互动《黑神话:悟空》团队通过使用超级计算机的算力资源,大幅缩短了游戏场景的渲染时间,展现了超算中心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火 图源网络
这一模式与《战争与财政》中分析的"财政杠杆支点"逻辑形成呼应:美国二战后通过《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大规模投入培养工程师,为硅谷的人才积累奠定了重要基础;当前中国也通过持续的财政投入,正在构建面向未来的"全域创新基座"。这种以国家财政力量支持科技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的模式,体现了财政政策在推动产业变革中的战略作用。
未来挑战:财政支持的边界与效能革命
当前科创财政投入面临双重考验:
- 效率压力
财政部绩效评价报告显示,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基金在技术转化方面仍面临挑战。部分项目未能达到预期转化目标,反映创新投入与实际产出之间存在效率差距。这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转化的评价标准,更科学地衡量资金使用效益。
- 规则博弈
根据美国2022年通过的《芯片与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美国政府计划投入527亿美元用于半导体制造补贴及研发激励。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在相关行业分析报告中预测,受该法案供应链重组政策及技术出口管制影响,中国半导体企业到2025年可能面临额外约22%的合规成本压力,主要涉及供应链重构、技术合规审查及替代性技术研发投入等方面。
对此,《战争与财政》一书提出的"技术攻坚财政工具包"值得参考:
- 动态评估机制:学习日本1970年代"VLSI(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按阶段成果调节补贴强度;
- 风险分摊模式:借鉴欧盟"地平线欧洲框架计划(Horizon Europe Framework Programme )"经验,探索实施企业研发税收抵免与政府注资相结合的支持模式。
突围路径:科创财政的迭代跃迁
- 从"大水漫灌"到"靶向激活"
财政部数据显示,目前政府引导基金规模虽然庞大,但在早期科技项目投资方面的占比仍有待提升。借鉴以色列"YOZMA计划"经验,政府资金可采取劣后级LP定位,有效撬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杭州"六小龙"企业中的宇树科技案例表明,通过国资、产投基金与市场化资本的合理配置,这一投资模式已展现出良好效果。
- 知识产权的财政确权创新探索
科技部正积极探索一种新型的知识产权财政利用模式,即"专利财政证券化"的试点项目。该项目旨在将高校及科研院所拥有的专利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评估,形成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专利资产池,并据此发行ABS(资产支持证券)产品,以吸引资金支持科研项目。这一创新机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多个科研项目提供了研发资金。
- 全球研发网络的财政支点
应对美国《芯片法案》带来的挑战,中国依托"一带一路"专项基金积极建立跨境创新联合体:
- 中沙吉赞产业园通过双边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了多家半导体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
-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新一期布局海外研发中心,在荷兰埃因霍温等地建立光电芯片联合实验室,推动国际化技术合作。
结语:回到《战争与财政》的核心命题
本书通过解剖英日两国"军事-财政体制,揭示了一个核心规律:国家创新能力的跃升绝非单纯技术突破,而是制度供给能力的集中投射。杭州"六小龙"的实践印证了《战争与财政》的核心研判——当财政工具与战略科技领域形成精密咬合时,可释放出改变国际分工位势的结构性力量。
当前全球正经历"数字重商主义"转向:美国以《芯片法案》重构半导体地缘版图,欧盟借《数字市场法》划定技术主权边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科创突围不仅需要企业技术创新,更需深研"财政政治经济学"——这是《战争与财政》贯穿始终的启示。书中对日本"特别会计制度"如何加速技术军国化的警示,对当下科技财政的风险防控仍具镜鉴价值。
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我们会发现:数字时代的"技术战争"早已超越枪炮对决的范畴,而是演变为财政弹性与制度韧性的复合较量。当杭州企业的算法在硅谷掀动风暴时,这场变革的密码或许就藏在财政账簿的墨迹之中——这正是《战争与财政》试图揭示的,关于国家能力的终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