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动年轻人,让商业更具含青量?
如何打动年轻人,让商业更具含青量?
在当今消费市场中,年轻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带着独特的消费观念和审美取向,且拥有强大的消费潜力,可以在社交媒体上扩大品牌影响力。因此,“年轻人的偏好”已成为商业研究的重要课题,并且成为市场未来发展的指南针。本文将探讨商业如何适应和满足年轻人的需求,通过具体案例,剖析那些成功抓住年轻人市场的商业实践。
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研究年轻人,首先需要了解年轻人喜欢什么?他们总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因此,可以通过观察网络热点、流行文化和社交媒体趋势,分析年轻人关注的焦点和兴趣所在。
据官方数据显示,小红书拥有3亿月活用户,95后占比为50%,00后占比为35%,一二线城市用户占比50%。
因为传统基于购买和浏览行为的聚类,难以深度切入用户动机,洞察始终停留在行为表层。而内容则是价值、认知、观念的直观体现。《2024小红书20大生活方式人群白皮书》从内容聚类出发进行人群聚类,进行分析。通过内容数据真实而深入地还原了中国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全貌。
《白皮书》揭示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主旋律,这些生活方式可归为三种属性:情绪属性、实用属性和社交属性。年轻人在日常生活和购买行为中有着强烈的情绪、实用和社交需求,可以通过满足这些需求提供相应的价值。
商业根据具体定位,围绕情绪需求、实用需求和社交需求,为年轻人营造出代入感、日常感和社交感。
代入感
通过感官体验营造氛围和场景,创造一个娱乐化、代入感强烈的体验,能让年轻人觉得自己是故事的一部分,从而增强品牌的吸引力和忠诚度。
日常感
对于经常陷入精神内耗的年轻人来说,商业可以营造出生活独有的烟火气,有助形成消费黏性。日常感能够让年轻人觉得商业场所不仅仅是购物的地方,更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社交感
社交感是年轻人商业体验中的重要需求。由于商业设计具有小众审美、艺术品味等特点,让年轻人产生分享欲望,在商业空间中找到了社交的机会和氛围。
通过深入理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实体商业可以在定位、设计、招商、运营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打造出充满年轻感的商业场所,吸引年轻消费者的注意力和热情,为品牌和活动增添更多的话题性和传播力。
什么是潮流消费目的地?
年轻人喜欢“潮”的东西,“潮”作为一个形容词,到底具有哪些含义,代表着年轻人怎么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情绪需求、实用需求和社交需求是什么?如何打造以潮流消费为目的地的生态体系?
消费不单单是一种商业行为,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年轻人喜欢有故事、内容不断迭代、建立社群归属感和情感链接。
这些潮流元素不是高高在上的,它们自然而然地渗透进日常生活中,成为了年轻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年轻人未必忠于某个特定的潮流品牌,但毋庸置疑,他们对于潮流文化的感知力非常强。同时,潮流文化因其丰富内涵,因此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和跨界性。
URF盈展开创的“CURETAIL策展型零售”理念,将潮流商品、艺术文化、互动体验和社群构建融入线下空间,为年轻人打造出新一代潮流消费目的地—“年轻力中心”、北京THE BOX朝外|年轻力中心,就是这个「超级大盒」形态商业的完整体系。
从文化出发理解消费者,让空间作为策展场景,重塑了“人货场”的关系,用“年轻力消费”的核心逻辑进行场景的营造,创新线下商业空间。
URF盈展对每个“年轻力中心”都预设了更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意空间,THE BOX朝外加大了对户外场景与社区文化的建设,打造了包括北京首个巨型冰屏Glass BOX、北京首个空中光影篮球场、宠物友好的集聚地的小坡剧场、潮流文化传播聚集地的滑板街在内的一系列特色空间。
这些空间的设计背后,蕴含着盈展对于年轻人的深入理解。场景与内容的破圈在这些特色空间中持续发生,THE BOX朝外也借助它们,超脱了传统购物中心的内涵,成为一个秀场、舞台,以及年轻人的社交场,让新生代可以在此享受到松弛的体验,给到他们选择的权利。
重奢商场如何与年轻人产生共鸣
一般的重奢商场更愿意保持高冷,希望与大众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而深圳湾万象城却能与年轻消费者“打得火热”,同时,自开业5年来,始终保持线上和线下的持续热度。
深圳湾万象城,在设计上,用前瞻性打造了“街区+盒子”建筑格局,开放式的建筑结构打破了传统奢侈品商场的制式格局,为项目带来更多空间体验和生动的视觉形象,成为品牌创新快闪店的重要载体,也是链接一线消费者与城市的重要空间。
深圳湾万象城每隔三到四个月,就会更换一种不一样的主题艺术品。不断寻求和打造高能级的“公共文化艺术氛围感”。
自2018年项目开业季的BAY ART 2018大型艺术展开始,深圳湾万象城实时关注和挖掘全球最有热度的艺术资源,持续把更多艺术展览带到深圳,寻求艺术氛围在深圳的公共性表达。
而策划的主题内容基本都源于自城市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如:龙年新年美陈、巨型猫咪装置艺术展、巨星红苹果等……
除了艺术装置,深圳湾万象城打造的策展性市集,以2-3个月的频率迭代,这种快节奏的更新能及时调频,通过调整市集的内容和布局,持续吸引客流的兴趣,保持市集的新鲜感和活力。
市集引进的品牌更加丰富,更多生活方式、潮流的小众品牌而来,让消费者感觉“不仅产品有意思,而且更有亲和力了。”
用友好的价格,吸引年轻人,一个高品质的艺术展、一家有趣的店、一本意外好看的书、一杯醇香的咖啡,这些看似日常却能带来小惊喜的元素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活感和日常感,在提供情绪价值的同时,也为城市注入鲜活的活力。
深圳湾万象城作为顶级奢侈商场,是城市时尚的「脉动」所在,与年轻人的消费能力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现实冲突。万象城利用其顶奢基因——卓越的产品打造能力和超级综合体的配置,通过无边界的艺术巧妙化解这一冲突,打造出超高品质的展览,不断刷屏小红书等各大社交平台。
这正是深圳湾万象城开业五年来,不断被年轻人刷屏,火遍小红书的原因。它成功打破了顶级奢侈商场的魔咒,具备了同时吸引高端圈层和高活跃度年轻消费者的能力。
看“年轻人的精神故乡”如何玩转新商业
成都,大量净流入的年轻人群,休闲加持的地域文化,开放的消费气氛,纷纷为城市原本的消费活力加成。通过成都新商业,看年轻力的发展趋势。
因包容与多元的城市状态,成都被称为年轻人的‘精神故乡“。每个年轻人在这里都可以成为自己,去想去的地方,穿想穿的衣服,这也是成都潮流消费的原始动力。
因此成都涌现出更多注重设计感、文化内涵和性价比的品牌与产品,更加注重精神满足和情感连接的新消费。
同时,因其独特的创新精神、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成都已成为线下商业的必争之地和线下商业的“实验室”,别的城市不敢玩,玩不动的新定位、新场景,在成都却早已轻车熟路,拿到了市场结果。
中房优设创研院&新浪地产设计|整理
通过整理成都最近比较火的商场,可以看到呈现以下趋势:
· 非标商业成流行趋势
公园商业、潮流商业、主理人商业等非标商业,其他城市还在摸索思考的时候,在成都却早已成为司空见惯的存在,成为真实的呈现,而非停留在PPT上。
此地CyPARK、COSMO天廊、CPI、REGULAR 源野等新的非标商业项目,特点十分鲜明,骑行友好、宠物友好、买手经济、年轻力、旷野风、二次元……可以说是一个线下版的小红书。
· 商业存量改造占主导
从项目类型上来看,改造项目占到很大比例,如别墅样板间、百货大楼、国营厂等存量资产的改造与升级。
将空间改造与历史有机融合,以文化为纽带,不断挖掘“在地文化”、打造文化IP、创新消费场景、融入当地资源等方式,创造青年生活目的地。
· 小体量商业的兴起
小体量商业,一般是指5万㎡及以下的商业,这类商业大多是旧改项目,因此面积有限,为了吸引人群,让建筑本身成为吸引人的“景点”。
商业规模越小,定位越细化、主题越清晰。让人们有了“记忆点”,再通过年轻人的打卡晒照,在社交平台上达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
从成都这座城市,我们看到了商业的更多可能,不仅是学会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还要通过不断挖掘“在地文化”、打造文化IP、创新消费场景、融入当地资源等方式,用年轻人的语言重新解构新商业,带来更新鲜美好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让商业更新看见了新的曙光。
年轻人的故事仍在继续,互联网上每天都会冒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新词,班味、城市游牧、赛博养生、精致抠、AI祛魅、AIGC青年、数字游民、寺庙礼佛、身心疗愈、搭子文化、X门永存、发疯文学、村咖……
以上的这些词,都有可以成为年轻力商业的下个热点,或者某个品牌营销的噱头。
在快速消费时代,年轻人寻找的是情感共鸣与个性化表达的探索,更加重视空间的情感链接与文化价值,而非仅仅追求规模与流量。因此,商业除了生活方式的呈现,内在的价值观与精神,才是支撑持续发展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