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关于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教学设计。文章详细介绍了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分析了课文内容,并设计了具体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理解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学习目标
- 梳理行文思路,体会本文严谨的结构和精当的选材。
- 揣摩品味精彩词句,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 品析闻一多先生言行合一的品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俗话说:“说的好不如做的好。”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许多有关“说”和“做”的成语、名言或故事?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
任务一:理清思路,初识人物
了解闻一多生平及经历
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899年出生于湖北浠水,“世家望族,书香门第”。1919年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期间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留学。1925年回国,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高等学府任教。1943年因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积极参加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设问:结合闻一多先生的简介,你觉得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闻一多先生既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卓越学者,又是一位勇敢无畏的民主战士。
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作者叙述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事。请带着任务朗读课文,然后完成表格。
任务一:理清思路,初识人物
(1)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标注读音。(自行预习)
(2)闻一多先生在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的“说”和“做”各有什么特征?
(3)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闻一多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自由朗读课文,并交流讨论)
完成表格:说和做的特征主要事件人物形象
类别 | 说和做的特征 | 主要事件 | 人物形象 |
---|---|---|---|
学者 |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 1. 写《唐诗杂论》 2. 写《楚辞校补》 3. 写《古典新义》 | 潜心于学术研究,不畏艰辛的卓越学者 |
革命家 | 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 1. 起稿政治传单 2. 群众大会演说 3. 参加游行示威 | 投身于民主运动,对敌人无所畏惧的革命家 |
设问: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叙述的事很多。作者为什么从大量的材料中只选取了这六件事?
作者选取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本文选取的前三件事是根据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研究、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来选取材料的;后三件事是根据表现闻一多先生无私无畏、大义凛然的斗争精神来选取材料的。作者虽然只选取了这六件事,但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了,足见作者选材的精当。
分析文中的关键句段。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已经基本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文章内容的连缀,作者非常善于运用关键句,诸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跳读课文,勾画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它的具体作用。
(1)第1、2段引出下文。这两段总引全文,文章第一部分的内容是围绕这两段展开的。
(2)第5段的“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这句话总结了上文闻一多先生埋头研究的内容。接着第6段的第一句话“‘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引出闻一多先生做《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的这些成绩。
(3)第7—9段是过渡段,第7段总结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和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接着第8段和第9段引出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内容。
(4)第19、20段是总结段。这两段总结全文,并对闻一多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小结:文章开头有引文,引出下文;结尾有总结段,总结全文;中间有过渡段来衔接上下文的内容。前后呼应,中间内容层层衔接,环环相扣。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可以参考和借鉴这种严谨的行文特点。
布置作业
课外查阅相关资料,为本文再补写一两件体现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特点的典型事例。
第二课时
通过上一节课的课堂学习和课外补写典型事例,我们感受到闻一多先生既是一位潜心于文学研究的学者,也是一位无所畏惧的革命斗士。那么,在作者臧克家眼中,闻一多先生有着怎样的学者和革命家风范呢?本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研读课文,进一步走近闻一多先生。
复习导入
设问:文章第3段对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时的情景进行了详细描述,请带着任务细读课文第3段。
任务一:析读段落,走近人物
- 圈画出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 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学者形象。(生自主勾画、批注,并交流展示)
任务一:析读段落,走近人物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让我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古代典籍时的专注。
(2)“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这句话运用典故,让我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对新知的渴望和他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
(3)“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