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人的记忆:粮票、肉票、布票、尿票……是一代人的记忆
六七十年代人的记忆:粮票、肉票、布票、尿票……是一代人的记忆
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直到1992年全面放开粮价,票证制度在中国实行了近四十年。粮票、肉票、布票……这些如今已成历史的票证,见证了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一段特殊岁月。
在20世纪50年代,票证制度全面实施,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粮食到副食品,从日用品到交通工具,几乎所有商品都需要凭票购买。当时的票证种类繁多,包括粮票、肉票、酒票、糖票、布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烟票、酱油票、豆腐乳票、粉丝票,甚至还有粪票、尿票等。
粮票:计划经济的象征
粮票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按照人口、性别、年龄、工种等因素发放。粮票分为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地方粮票仅限当地使用,而全国粮票则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通用。此外,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也有专用粮票,旅客在旅途中用餐也需要凭票购买。
贵重物品的购买凭证
对于一些贵重物品,如电器、自行车、手表等,票证更是稀缺资源,往往是一票难求。肉票从1957年开始使用,按照户口人数按月定额发放,不同民族的发放数量也有所不同。1961年是特别困难的一年,全年人均消费仅八两左右,有的时候一个月都吃不到肉。
地方特色票证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供应票证。例如,慈溪1973年的肥皂票是一种“日用工业品购货券”,武汉第一商业局发放的肥皂票按城镇人口分配,限量供应。副食品购货券则涵盖了豆类加工制品、面粉类加工食品等。连酱油、粉丝、豆腐乳这样的日常用品也需要凭票购买。
生活必需品的凭证
煤票是城镇居民购买生活用煤的凭证,布票则有1寸、2寸、半尺、1尺、2尺、5尺、10尺等不同面值。糕点、糖果票用于购买糕点和饼干,供销社是当时最热闹繁华的地方,很多人羡慕在那里工作。
孩子们的期待
对于孩子们来说,过年是最值得期待的时刻。大人们所在单位会发放更多的票证,孩子们可以用这些票证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虽然需要排队等待,但那种快乐是难以言表的。
这些票证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记录了一代人的生活记忆。如今,虽然票证制度已经成为历史,但它们承载的故事和回忆,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