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宫廷礼仪服饰,来看看几百年前的大明朝到底有多讲究?
透过宫廷礼仪服饰,来看看几百年前的大明朝到底有多讲究?
在人类社会中,服饰始终是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服饰更是成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手段之一。朝代的更替往往伴随着服饰的变革,辛亥革命不仅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也推翻了在中国存在几千年的,以等级为核心的服饰体制。
明代是北宋陷入女真人之手以后,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期间,唯一一个汉人统治的王朝,在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明代在传统礼制与礼学的影响下,形成了严苛的服饰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宫廷嘉礼服饰。因此,研究明代宫廷嘉礼服饰,有助于认识和了解明代的整个服饰制度,进而加深对明代历史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一、何为宫廷嘉礼服饰,它是如何形成的?
嘉者,美也。嘉礼是一系列礼仪的统称,包括贺庆、饮食、飨宴、婚冠、宾射、脤膰等礼。嘉礼属“古代五礼”之一,即:吉、凶、军、宾、嘉,也是五礼中最常用的一门礼,上到皇室举行庆典与民同乐、下到百姓结婚款待宾客,都属嘉礼的范围。嘉礼涵盖了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服饰作为礼制的重要表现形式,贯穿于嘉礼的各项礼仪中。
嘉礼服饰即指用于嘉礼的各个环节的服饰,这些服饰一般用于特殊场合,具有一定的仪式感。
对嘉礼的记载,最早可见《周礼》一书中,书中详细描写了各礼的施用对象,具体到嘉礼就是:“以嘉礼亲万民……”秦汉时期,虽没有嘉礼的概念,但婚冠礼作为典型的嘉礼,已有配套的冕冠和冕服,不同场合下有不同的冕服,总称“六冕”。魏晋时期,五礼制度逐渐成熟。到了隋唐,恢复秦汉章服制度,文武百官穿降纱单衣,戴进贤冠。职位高低不同,冠梁数也有所区别,唐朝更是奠定了后代礼典的基本发展框架。到了宋代,礼制体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民间礼俗出现了更多更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不仅在当时,甚至在后世明清时期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明朝建立后,服饰制度进行了较大变革,大的变革共有三次。如同明代的其他制度一样,服饰制度也在洪武时期就形成了基本框架。明代服饰体系中,受元朝旧服饰影响,一些异族元素保留了下来,成为明朝服饰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明朝的嘉礼服饰制度奠基自太祖,呈现出严格而稳定的特点。明太祖对服饰僭越的惩罚很严格,一方面是为了维护皇权尊严,同时也是以此为借口便于进行政治斗争。如胡惟庸蓝玉案中,明太祖以二人服饰僭越为名,为二人增加罪名:
“奸臣胡惟庸等擅作威福,谋为不轨,僭用黄罗帐幔,饰以金龙凤文。迩者逆贼蓝玉,越礼犯分……僭乱如此,杀身亡家。”
永乐皇帝即位后,由于自己并非嫡长子,不符合传统,于是对礼制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到了嘉靖时期,更是爆发了著名的“大礼议”事件。在这一事件前后,明代礼法秩序变得混乱,嘉靖皇帝为满足自身与国家需要,亦进行了大规模的礼仪与服饰改革。
至此,明代的嘉礼服饰体系基本定型,后期随着社会新兴思想的出现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服饰的新样式流行于宫廷与民间,宫廷嘉礼服饰也仅仅在细节上发生变化。
二、明代宫廷礼仪服饰有哪几类?
据明代史料记载,明代嘉礼包括朝会、册拜、冠礼、婚礼、乡饮酒礼五大部分,这些仪式涉及到的嘉礼服饰可分为皇帝服饰、中宫服饰和东宫诸王服饰三大类。
皇帝代表着整个国家的形象,皇帝服饰自然是宫廷嘉礼服饰的重中之重,也是整个明代服饰体系的王冠。
明代立国之初,太祖认为前朝五冕太过繁重,只保留了祭祀天地宗庙用的衮冕,祭祀社稷则穿通天冠、绛纱袍。
《明史》记载了洪武年间衮冕的样式:“冕,前圆后方,玄表纁里……衮,玄衣黄裳,十二章……绣龙、火、山文。”
这一时期,唐宋服饰元素充分体现在天子服饰上,洪武帝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恢复古制的决心。
到了永乐朝,永乐皇帝在洪武礼服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衮冕的形制不变,但材质进行了更详细的规定,要求“以皂纱为之……铜板为质……以玉衡维冠,玉簪冠纽。”
这一时期首次出现“翼善冠”,此冠受宋代皇帝服饰影响,但样式更简洁。嘉靖皇帝即位后,为强调自身皇权的正统性,决心依照明太祖旧制,重制冠冕。玄衣黄裳,上衣下衣各六章,衣六章用织,裳六章用绣。日月在肩,山在后,龙、华虫位于两袖。
与皇帝礼服相对应地,中宫礼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洪武皇帝时期的皇后礼服为受册、谒庙、朝会时所穿,形制为九龙四凤,袆衣深青,绘有翟纹。妃嫔们则为九翚四凤,翟衣青质绣翟,以九等编次于衣裳之上。明代中宫服大体承袭唐宋,只有鞠衣在形制与用途上都进行了革新,成为贵族女性的常用服饰。
到永乐朝,永乐皇帝在洪武中宫服饰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对冠服的规格及色彩进行了更详尽的规定,使等级区分更明显。从皇后到妃嫔,所饰图案均为雉鸟,差别在于衣服的颜色和纹样数量。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永乐三年妃嫔礼服为:“九翟冠二……饰大珠翟二,小珠翟三,翠翟四……”
嘉靖时期,礼制改制主要集中在外朝文武官员,中宫的改革不大。嘉靖帝基本沿用了永乐时期的后妃礼服,皇妃用凤冠,九嫔用九翟冠,大衫和鞠衣两者相同。
明代宗室人口规模很大,东宫诸王包括皇太子、皇太孙、郡王(皇太子或亲王的次嫡子及庶子)、亲王(皇帝的次嫡子及庶子)、亲王世子(亲王的嫡长子)。洪武皇帝定皇太子礼服用衮冕,“冕九旒,旒九玉,金簪导。”亲王冕服皆如东宫,“冕旒为五采,青衣纁裳”。永乐皇帝对东宫诸王礼服规定做了细化,亲王之服俱与东宫同。嘉靖年间,嘉靖帝创制了全新的天子燕居服——燕弁服。相比于皇帝和中宫服饰,东宫诸王服饰变动较小。
三、明代皇帝礼仪服饰有哪些特点?
明代建国后不久就开始了服饰改革,全国禁止穿胡服。尽管明太祖大力驱除元代遗风,但由于时代相去不远太近,仍有很多元代服饰元素保留了下来。像大笠、直檐大帽等仍旧使用,女性服饰中常用的纽扣也在明代流行起来,替代了几千年来的带结。
除了民间服饰的变化,明代的宫廷嘉礼服饰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本文以皇帝服饰为例简要论述这些变化特点。
明代皇帝嘉礼服饰以衮冕为主,衮为衣服,冕为皇冠。衮服有上衣下裳制和袍制两种。上衣下裳样式最早由洪武皇帝所确定,永乐三年时又改,嘉靖八年再部分改回古制,最终形成了明代的衮服,一直沿用至明朝灭亡:“玄衣黄裳,上下各六章。”
除上衣下裳外,皇帝的嘉礼服还有袍式形制,此种形制的衮服,仅见于英宗及其后帝王画像及定陵出土实物中。这种衮服与普通龙袍形制类似,这种衮服不一定与冕冠配套,而常与翼善冠相搭配。在定陵出土的五件衮服中,均为袍式,可见这种式样的衮服在当时的明朝皇室已普遍使用。
衮服作为最正式场合的皇帝礼服,实际使用频率较少。使用最广的是常服,皇帝常朝视事等大型场合均穿常服。洪武皇帝所定常服样式为:“乌纱折角向上巾,盘领窄袖袍。”后来永乐帝和嘉靖帝亦对常服进行了改款。
明代皇帝嘉礼服饰中,冠是重要组成部分。皇帝冠主要有冕冠、翼善冠两种。冕冠是皇帝最高等级服饰,具有极强的礼仪性,最庄重的场合都需要佩戴冕冠,如祭天地、宗庙、社稷等。冕冠常与衮服相配,冕冠与衮服的每个部位都有特别含义,如旒和瑱就代表着规劝帝王莫听谗言、要明辨是非。
明代的翼善冠与皇帝常服相配,来自于洪武皇帝所定的“折上巾”,其形制经历过三个变化阶段:太祖至宪宗时期,样式简洁朴素;孝守至世宗时,折角高度下降,形状呈圆形,这些变化可从历代皇帝画像看到;至穆宗时,冠上首次出现装饰,系结、系带变为金质,折角包金边。
从穆宗开始,皇帝服饰已脱离了明初的简朴之风,变得繁琐、奢华。
四、明代宫廷嘉礼服饰的意义与影响
宫廷嘉礼服饰实质上是礼仪制度的外在显现,是古代礼仪文化的载体之一,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礼制观念、等级观念。明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这一时期,社会新思想纷纷涌现、新的社会变化层出不穷、中国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然而,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思想桎梏住了新的社会变化和新的社会思想,这就导致了矛盾的产生。
固步自封的封建思想与飞快的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亦深刻地反映在明代宫廷嘉礼服饰上。
有明一代,最鲜明的趋势之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封建皇权对于人思想与行动的控制进一步加强。表现在服饰上,就有了明初所建立的严格规范的服饰制度,这一制度把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着装规范全部涵盖进去。
宫廷嘉礼服饰作为服饰体系的顶端,对皇权的维护是其首要使命。以皇帝衮冕为例,其上各个部位都在遵循华夏传统的同时,呈现出“驱散胡俗,恢复华夏”之风,这也与明代“禁胡”的国家政策相一致。
此外,随着社会发展,宫廷精美奢华的服饰受到民间的追捧,民间服饰新式样也逐渐流入宫中。尽管明朝对于服饰僭越的规定十分严格,但随着统治者对贵族偶尔的网开一面,越来越多的僭越现象从上层阶级流传到中下层阶级。上行下效,宫廷服饰就这样飞入寻常百姓家。宫廷嘉礼服饰促进了明代服饰体系的发展和演变。
明代中后期,政府常年入不敷出,财政赤字严重。然而内廷开支却有增无减,宫廷礼仪的举办少不了相关器物袍服,制造费用、修理费用耗大,所需造办之物不胜枚举。以宫廷嘉礼服饰为例,自嘉靖以来,宫廷嘉礼服饰愈加奢华,不仅皇帝大婚、祭祀天地等隆重场合服饰花销日增,就连正旦冬至等节庆之日中吉服的使用亦日渐奢靡。史料中记载各个时令中宫眷所穿吉服:
“甘四日祭灶,蒸点心办年,竞买时兴缎制衣,以示侈美豪富。”
一言以蔽之,明朝中后期,宫廷服饰奢靡之风盛行,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结语
嘉礼作为五礼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传统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嘉礼的服饰对于明等分、辨尊卑的作用不容忽视。明代嘉礼服饰在洪武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后经历了永乐时期的细化和嘉靖时期的改革。
明代服饰是中国服饰史中一朵靓丽的奇葩,而嘉礼服饰又是明代服饰体系的王冠。从明代嘉礼服饰这一小的切入点,我们也许能够窥见层层宫墙之后的明朝宫廷,窥见中国封建王朝的运行规律,从而对中国古代有更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周礼》
《明实录》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