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倒白宫顾问,印中罪犯联手:为何美国打击电诈比造航母还难?
骗倒白宫顾问,印中罪犯联手:为何美国打击电诈比造航母还难?
近年来,印度和中国犯罪分子联手在美国进行电信诈骗活动日益猖獗。据统计,2022年美国公民因电信诈骗损失超过10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40%。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跨国犯罪现象,分析其成因、手段及应对措施。
每年,印度都要凭三句话从美国骗走近千亿美元:你的逮捕令就在我的桌上,不配合将冻结账户、入狱坐牢,不要尝试挑战美国国税局。
目前,印度从美国诈骗的数字还在不断增长,如果不加紧打击,十年之内,印度就会成为地球村的缅北,世界电诈最大的窝点。
而更为微妙的是,尽管中印关系紧张,两国的罪犯却在行骗美国人上达成了微妙的分工:印度罪犯负责骗,华人罪犯负责洗钱。
就在今年夏天,美国联邦调查局出动了60名警察,逮捕了5名中国公民,指控他们涉嫌参与一项大规模针对美国老人的欺诈和洗钱计划,导致2000名美国老人损失超过2700万美元。
起诉书称,他们和印度的罪犯合作,通过弹窗广告、电子邮件和电话联系受害者,这些被告会使用话术与受害者建立信任,目的是让受害者联系印度的诈骗呼叫中心。培养杀猪盘的时间可能长达几个月。
而这五位中国人在犯罪团伙中的分工就是洗钱,他们收到受害者的汇款或者现金包裹后,会兑换成加密货币(比特币和比特币的各种亲戚),再寄给印度的上家。
一周能洗一百万美元赃款
这五位华人下家只是美国遭遇的印度电诈冰山一角,印度人的电诈触角,甚至伸进了出入白宫的精英阶层:
73岁的弗朗西斯·沙普乐思退休前是一位科学家,在美国白宫担任了40多年的科学顾问。2022年的一个早上,老太太上网时弹出一个窗口,警告她的个人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按警告拨通电话后,弗朗西斯允许自称是微软工作人员的人远程操控了她的电脑。很快,弗朗西斯养老金账户上65.5万美元(时价人民币467万元)的存款,就被全部转走了。
这是一起典型的美国电信网络诈骗案。根据经验,下手的很可能就是来自印度的电诈集团。而负责洗钱的,可能是在美国扎根的华人地下钱庄。
可怜的老太太在事件里有个资本主义式的结局:国税局要求她交税10万,因为被骗也属于提现养老金账户。老太太在白宫的人脉都帮不上她忙,可怜的弗朗西斯成为了一鱼两吃的对象。
以前美国税法会为因骗局而提取退休金的个人提供例外,但在2018年的美国两党党争中,这一条款被停止执行。这个结尾也充分说明了,冒充国税局为什么这么容易骗钱:因为国税局就是这么变态。
(如果你还记得路易吉案里那个打911报警结果被拒付悬赏的二五仔麦当劳员工,就能体会资本主义究竟有多会吃人)。
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统计,2022年美国公民因电诈损失超过10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4成,而近五年来,美国公民因网络电信诈骗造成的损失,已经超过了276亿美元,也就是人民币1970亿元。在2013年时,这个数字还仅仅是1亿美元上下,十年时间膨胀了百倍。
这些诈骗主要来自印度的呼叫中心。其中,老年人是受害人数最多的群体,光是他们就被骗走了超过30亿美元。
为什么印度能够成为美国的缅北?首先,印度人早就渗透到美国人的生活日常中,资本主义的逐利,从思想上解除了美国人的警惕性。作为英语世界的IT后花园,印度一直承担着客服、话务团队的任务。谁没和一口咖喱味的英语客服打过交道?也不存在听到印度英语就警惕的本能反应。
美国媒体列出的常见诈骗电话号码
其次,印度能为电诈提供大量优质、熟练的“猪仔劳动力”。众所周知,印度懂英语的人到处都是,但工作却一点不好找,加上印度人的忽悠天赋,那骗子们就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库了。
在IT外包的过程中,海量欧美人的个人隐私信息,也交到了印度外包团队手中。由于客服工作流动性大、价格战惨烈,不少团队从管理层到基层服务生都打起了利用手中资料“套现”留后路的主意。从社安号到电子邮箱到电话号码,你在印度黑市上能买到任何一个美国人的全套联系资料。良心一点的,就是打牛皮癣一样的推销电话和短信,黑心一点的,就变成了令欧美人畏惧的诈骗团伙。许多低薪话务员,都会被诈骗团伙开出的高价所诱惑,跳槽行骗。他们日常积累的对欧美生活的了解,成为了行骗的最好工具。这些印度人不是在冒充亚马逊、易趣,他们可能真的曾是亚马逊的员工。
因此,骗子在印度的外在形态,可能出乎你的想象。绝不是缅北诈骗园区那种栏杆上还是血迹斑斑的初级形态。这些印度诈骗园区早已进化成窗明几净的摩登白领办公室样貌。
比如说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30公里的古尔冈工业园区,外表看都是高楼大厦,实则不少是诈骗分子的藏身之所。这栋楼是为欧美大企业服务的正经客服中心,隔一栋楼就是正在诈骗同一家大企业员工的电诈中心。成千上万的欺诈电话每天从这里打出,实施跨国诈骗,俨然已成为印度乃至全球电信诈骗的“头牌”。
真正的客服中心
在外界看来,这些电信诈骗中心和真正的客服中心也难以分辨,大家都是按美国时间工作,半夜灯火通明干活,谁看得出李逵和李鬼?
美国媒体2020年的报道披露,约120万人在印度从事电信网络诈骗。随着时间推移,印度骗子的技术也日益精进。
比如说,负责冒充美国国税局工作人员的话务员就会接受口语培训,要求英语必须标准美国口音。他们还会紧跟时政,更新骗术。
例如美国近年部分地区解禁大麻,旺盛的市场“需求”导致出现许多非法的地下大麻种植场,诈骗分子会义正辞严地告知“警方怀疑你和贩毒集团/大麻农场有牵连”,令部分受害者心虚。
有的骗子足够胆大的话,还在肉身进入美国行骗。在休斯顿,就有骗子租下几处办公地点,派人穿上制服冒充特工,以联邦特工的名义通知受害者接受调查,要求将财产变卖为现金交到指定地点,由“政府”代为保管。这个骗局的受害者达数百名,诈骗金额超过1100万美元。
随着近年AI技术发展,用人工智能合成的假视频、假语音也成为诈骗团伙的新手段,利用老年人对子女的关心和焦虑,假装子女车祸、被抓的案件时有发生。
用AI合成的儿子声音谎称车祸,骗走2.5万美元
实际上,美国政府并非对电信诈骗放任自流。
2018年2月,美国网络犯罪投诉中心成立了资产回收团队,其主要使命是协助开展自2015年以来实施的旨在帮助受害者挽回因网络金融犯罪而导致的资产损失的“快速反应计划”。此外,还帮助金融机构识别可能被用于诈骗犯罪的账户,为受害者提供紧急处置以挽回经济损失的指导。
当涉嫌诈骗的国际转账发生不超过72小时,金额在5万美元以上,并且转出账户所在的金融机构已应受害人要求通过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发出停止转账请求的情况下,受害者向网络犯罪投诉中心提交报告后便可启动追赃流程。
2021年,该中心已协助对总计潜在损失超过4.4亿美元的1726起商业电子邮件诈骗进行干预,冻结资金近3.3亿美元,成功率约74%。如2021年6月,一律师事务所在受骗将19.8万美元电汇至一个美国国内账户后向该中心投诉,中心随后查明此账户为一尼日利亚账户的通讯账户,随即启动“金融欺诈杀伤链”成功冻结全部资金。
但“金融欺诈杀伤链”的作用依然有限,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2022年2月的报告,“快速反应计划”自创设以来只成功挽回了约11亿美元的资金,与同一时期以百亿美元计的网络诈骗犯罪损失相比可谓杯水车薪。
印度警察在北方邦破获的电诈现场
2022年,FBI已经专门向美国驻印度大使馆委派一名常驻代表,目的是加强同印度警方的合作,遏制电信网络犯罪。“这些诈骗团伙,正给印度贴上电信网络诈骗净出口国的标签,”FBI南亚区负责人达乌德说。
2023年10月,印度中央调查局联合FBI、国际刑警和新加坡等,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在12个邦的76处地点发现并捣毁了电信诈骗窝点。涉案受害者超过两千人,主要分布在美国,但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也有人被骗。
2023年,美国政府还不断施压,促使印度警方在新德里破获了一起大型电信诈骗案,逮捕了50多名涉案人员。这些团伙冒充美国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如国税局特工或其他联邦部门,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向受害者散布虚假信息,骗取数百万美元的资金。
然而,对于肆虐美国的电诈案件,追回几亿美元,逮捕几百人也依然是杯水车薪。像中国近两年就从缅北遣返了几万人,可以想象,同期在印度,“从业”人员的规模可能达到近百万,要抓多少人才能够瓦解这个行业?
电信诈骗链条长、人员多,还利用了美国金融体系高度发达的特点。赃款会汇入一些大公司的礼品卡,洗钱团伙将卡内资金转至可重复充值的购物卡账户里。这些礼品卡、购物卡,都是盗用美国人身份信息申领激活的。洗钱团伙利用购物卡,把赃款兑换成不易追踪的电子汇票、电子钱包甚至比特币,最后通过跨国地下钱庄完成洗钱和赃款分配。
作为金融重地,每天在美国金融体系里流动的资金是天文数字,和骗子做一样操作,购买购物卡的人少说也有几十万人,谁是负责洗钱的“水房”下线,谁是真正的消费者?分辨起来异常困难,这样的犯罪链条,意味着需要相关国家的警方通力合作。作为受害者的美国,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印度合作打击诈骗。
另一个被打击的印度电诈中心
去年11月,印度金融服务部长维韦克·乔希透露,将联合印度央行、印度电信监管局等部门,计划实施多项措施,以解决日益严重的电信诈骗问题。
目前,印度电信部门已经封锁了700万个疑似从事诈骗的手机号。尽管此前部长言之凿凿,但最终会否雷声大雨点小,还需要时间观察。
然而,印度警察无论是因为自身效率的低下,还是说觉得骗外国人危害不大,对打击跨国诈骗并不积极(平心而论,他们打击本国诈骗效率也很差)。即使在美国的施压下,高层的雷霆到了基层很可能变成毛毛雨。
作为一个组织松散的国家,印度在某种意义上并未统一,政令各邦(相当于中国的省)自行其是,境内还有大量反政府武装出没。警力和警察同样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从来无法形成合力打击高度分散的电诈犯罪组织。好面子的印度更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对电诈束手无策,寻求外国帮助。
在政治上,美国也有求于印度,不愿意闹翻。印度也是拥有原子弹和航母的国家,不是加拿大那种美国可以随便羞辱的软脚蟹。这为警务合作增添了更多的障碍。
美国《纽约时报》曾采访过一位在孟买郊区从事电诈的印度青年杜贝,他坦陈自己并不害怕本国的警察。《纽约时报》认为,印度政府虽然曾对诈骗案件采取过大规模行动,但其中大部分从事诈骗的底层员工,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罚。
对于一些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或社会底层的印度人来说,参与电信诈骗,成为了一种看似可行的“经济出路”。在印度社会中,技术工作普遍被视为体面的职业,这种观念逐渐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利用IT技能进行诈骗也成为了一种“技术”
而且印度的诈骗集团非常团结,他们往往以一个村为据点,设立大量眼哨负责盯梢,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断网断电进入静默模式,增加了执法难度。诈骗团伙往往使用虚拟身份和加密技术来掩盖真实身份和行踪,使得执法部门难以追踪和打击。对于工资不多的印度基层警察来说,为了点卢比和诈骗村、诈骗镇过不去,实在不划算。
更重要的是,电诈需要大量的联系信息,还有这些信息,不是普通印度小骗子可以涉足的。泄露这些资料的是谁?全是美国人自己,市场上不论大小网站,都强制或者偷偷收集海量的个人信息。为什么他们对美国人的行为心理了如指掌,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材料了。而美国居高不下的犯罪率,也为印度电诈集团提供了海量的下家炮灰。这些美国小罪犯可以为他们承担最危险的收钱、洗钱工作(美国电诈许多还要求受害人采用原始的邮寄现金快递方式把钱寄到骗子手上)由于这些工作必须在美国境内进行,也是最容易被抓的一环,毕竟美国警察的效率和能力远非印度可比。
什么时候美国能大规模清扫这些过量收集个人信息,打击那些出卖客户资料的人模狗样高管、中层,美国电诈或许还可能有救。毕竟,这一环涉及人数最少,最好打击,最好定位。但是,要资本主义打击自己的内鬼,恐怕比掘坟祖宗还难呢。
毕竟,地球上能和中国警察一样,几年内几乎扫光国内电诈窝点,还能大规模跨国执法抓回来几万人的警察,并没有那么多。演员星星的遭遇,正是这个艰苦的打击过程中的一个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