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网络“梗文化”整治:别被黑话“黑化”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网络“梗文化”整治:别被黑话“黑化”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19240623_121124722

近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雨女无瓜”“尊嘟假嘟”“你个老六”“丸辣”“细狗”……一段时间以来,各种网络黑话烂梗频频出现,让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更在孩子之间口口相传,成了“校园社交”的某种硬通货。其中,有的烂梗毫无营养,内容空洞、语义歪曲;有的黑话隐晦表达,含沙射影、充满恶趣。显然,网络平台流行的黑话烂梗,不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表达,更对未成年人的日常交流和思维价值形成隐性侵蚀,极易引发不良后果。

网络黑话是个新现象,黑话不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默凡说,像以前的生意人、小偷或者是黑帮内部有一些只有内部人员听懂的行话,称为黑话。这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网络时代产生了新的类型——网络黑话。徐默凡表示,网络黑话也是一些社群内部的一种交流方式,只不过在网络时代,这些社群主要为亚文化社群,像饭圈、二次元、电竞圈之类。甚至于不同平台上聚集的人群,也产生了自己的行话,如B站的弹幕,知乎上的问答,都有一些比较特别的表达形式。

区别于传统黑话,网络黑话有其分类和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楚新认为,网络黑话按照当下的互联网使用场景分为行业黑话、饭圈黑话、游戏黑话等,按照语言特点分为缩写词、谐音词、借用词等。

其基本特征主要有:简洁性,为了便于快速交流,网络黑话一般比较简短;隐秘性,特定群体的成员明白含义而外人难以理解。扭曲性,很多网络黑话都是基于现有词汇的缩写、谐音、颠倒甚至扭曲其原有意义形成的;恶趣味,因为网络匿名性的原因,网络黑话常常带有戏谑甚至低俗的恶趣味。

一些黑话烂梗何以在未成年人之中流行?

人民网刊文分析说:究其原因,与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化产品普及率走高,孩子高频率、高时长接触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有关。同时,也与未成年人模仿能力强、追求融入“社交”离不开。

在这些因素背后,黑话烂梗更与一些网站平台的价值取向和“议题设置”相关。在一些网站平台上,什么词汇流行就把其设置为热搜词汇;什么梗有点击量流量,就进一步加推其更多曝光流量;甚至,把某些博主个人编造的不妥词汇和字句,在所谓榜单、首页首屏等重点区域呈现……类似“把烂点当看点”的做法,无疑加剧了黑话烂梗的流行传播。

既然网络黑话同传统黑话一般,都是语言自我发展的结果,随之而来的疑问是,其为何到了需要专项整治的地步?“之所以现今要整治,是因为网络黑话产生了破圈现象,不分场合,不分人群,不分交际目的地滥用,甚至用这些黑话来引流。”

如何整治网络黑话烂梗?

人民网评论说:治理网络黑话烂梗,有赖于相关部门的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行动,更呼唤网站平台自身的价值选择——少些流量冲动,多些主动自觉。比如,不给一些明显有歧义,歪曲音、形、义的词汇以流行传播的机会。又如,认真审核把关,将热搜、首页首屏等重点区域留给真正有重点价值的内容。此外,针对群众反映集中、呼声强烈的意见建议,建立起快速响应和纠错的机制渠道。只要网络平台这一关能够把住,就能大幅挤压黑话烂梗的流行空间降低传播速率。

潮新闻评论道:这次两部门出手,专项“清朗”行动剑指网络平台,尤其将重点放在净化“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板块,正是为了挤压黑话烂梗流行传播的空间,是对网络平台的严正警告。

网站平台的积极主动作为之外,教育部门、家校层面也应强化对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科普和倡导。这种共管共治,尤其需要决心、耐心和耐力。

对此,工人日报撰文强调:学校教育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主渠道,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守土尽责,强化母语教育,让“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植根于更多孩子心中。同时,利用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宣传语言文字相关法律法规,提升青少年对语言文字的审美旨趣,筑牢抵制不规范网络语言文字的“防火墙”。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楚新告诉南风窗,如果未成年人长时间浸淫在互联网不正确的用语用字环境和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之中,不仅会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而且可能受到叛逆、暴力等负面情绪的污染,影响心理健康和正常的社会交往。需要法律支撑,面对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网络行为,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需发挥它的作用。

上官新闻评论说:相关部门在日常监管之外,也需要加强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科普和倡导,引导网民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多使用文明、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

语言的进化和词义的收缩、扩大、转移在不断的发生,在现在新版的《新华字典》中也可以找到“点赞”“卖萌”等互联网时代兴起的流行语,规范网络语言文字并不意味着要对网络用语一棒子打死,而是要人好好说话。

对语言的创新使用无可厚非,但如果越过合理界限,甚至是突破规范底线,就很有可能走向反面、滑向深渊。网络语言规范,早已不再局限于语言本身。在新传播手段的推波助澜下,它极易与其他社会问题交织融合,发酵为引起高度警惕的社会问题。公众号重庆瞭望刊文说:黑话烂梗,对用户而言,造成理解障碍。对机构而言,影响了内容的严肃性。对文化而言,削弱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

于个人而言,我们也该拒绝让烂梗来当“嘴替”了。反思烂梗、警惕黑话,找回语言审美,不妨日常多读些经典文学,用心体悟各种人生滋味,都成为一个能好好说话的人。

纵览新闻评论员文章称:整治黑话烂梗,不是为了限制言论表达。鼓励有意义的创新,有新意的表达,也不意味着可以放飞自我、忘乎所以。划红线、立规矩、筑底线,是为了形成更加积极、健康、向上的语言环境,构建清朗网络语言生态,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

人民网刊文提醒,谨防黑话烂梗的隐性侵蚀。规范使用文字语言是关乎文化传承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治理网络黑话烂梗,不是为了限制网络语言表达,更不是反对网络文化的丰富繁荣。坚决扫除黑话烂梗,欢迎有新意、有意义的“话”和“梗”流行,有利于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朗,更有利于每一个个体的真诚交流、真情交融。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汉字的魅力从未消散,尤其是在今天,唯有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才能走出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困境,让汉字焕发出新的生机。

面对网络黑话烂梗,我们该如何应对?

个人层面,要提高素养和辨别力。像小蜜蜂采蜜,多学知识,读经典作品提升语言修养,还要学习规范知识,看穿低俗本质。同时保持理性思维,不盲目跟风,抵制不良梗。

家庭层面,家长要引导教育孩子。像园丁关注孩子语言情况,发现问题像朋友般聊天解释。家庭成员要用规范文明语言交流,营造良好环境。

学校层面,学校要加强教育和传承。老师像魔法师,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语言知识,减少对不良梗的依赖。学校还要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思考危害,培养正确价值观。

社会层面,媒体和网络平台要加强监管,像警察一样。媒体要引导,网络平台要审核。同时社会各界要引导舆论,共同努力。

总之,我们从多层面像紧密咬合的齿轮一样共同努力,维护健康的语言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