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铁模铸炮技术,曾经让清朝火器领先西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铁模铸炮技术,曾经让清朝火器领先西方?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5571374_121948416

清朝在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后,终于不得不承认自身在火器制造上的落后。1841年,清朝的龚振麟发明了铁模铸炮法,这项技术在当时的确是一大进步,然而若要说因此领先西方国家,却显得有些言过其实。

将时间推回到鸦片战争爆发前的几十年,无论是从设计思想、火炮材质还是综合性能上,清朝的火器都远不及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时期,清朝面对英国军队装备的现代化火炮,其落后的火器无力回天,导致了一次次的败仗,最终割地赔款的屈辱历史。

在清朝的火炮制造业中,泥模铸炮法曾是主流技术。这种工艺虽然广泛使用,但由于泥模本身的不稳定性,导致铸造出的火炮往往存在蜂窝状孔穴,增加了火炮发生炸膛的风险。于是,为了减小风险,通常需要铸造更厚重的炮身并减少装药量,这种做法无疑降低了火炮的整体威力。

龚振麟的铁模铸炮法的确是一次技术革新。铁模结构更加稳定,可以多次使用,从而提高了火炮制造的效率并降低成本。相比传统泥模工艺,铁模铸炮法更能避免蜂窝状孔穴的问题,使火炮的质量有所提升。然而,这项技术虽然早于欧洲普及30多年,但这并不代表着清朝的火器制造技术整体领先于世界。

在19世纪的欧洲,火炮制造早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英国等国家的火炮大多已经采用了熟铁或黄铜锻造,并配备了先进的车床刀具进行炮膛加工,使得火炮的设计更加精密,射程和精准度都远超清朝的火炮。当时的欧洲火炮制造不仅仅依赖铸造,更广泛地采用了锻造工艺,这与清朝的铁模铸炮法存在着本质的差距。

清朝火器制造的落后,不只是停留在铸炮工艺上。在军事思想、战争战术观念等方面的落后,更是导致清军在与西方列强的较量中屡屡败北。鸦片战争期间,清军火器多模仿明末红衣大炮形制,技术改进微乎其微,导致炮管炮膛比例不对,无法深加工,发射不准的局面。这种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了清朝军队面对英军时的劣势。

不仅在火炮上,清朝在单兵武器方面同样落后焉。尽管在洋务运动期间,清朝曾购进大量西方火器,并建立了自己的枪炮局,以期追赶世界科技水平。然而,这些措施实施得过于仓促,技术水平较低,制造出的火器仍难以同西方列强相抗衡。即便是清朝最先进的铁甲舰——金瓯号,其技术和战斗力与同时期的西方相差甚远。

洋务运动尽管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反映了当时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洋务派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非真正地变革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在这种思维导向下,学习西方技术的效果必然受到限制,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1894年的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惨败彻底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场海战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对决,更是技术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的较量。清朝落后三十年的火器技术再一次被以血的代价证实了其劣势。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场痛彻心扉的战争,也是一场唤醒国人的战争。

纵观清朝灭亡前的历史,统治阶级在面对内忧外患时,始终未能彻底地实行变革。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然而即便在动荡的灭亡前夕,清政府依然维持着封建王朝的统治理念。1911年建立的责任内阁,满族成员占据了绝大多数实权职位,这个所谓的改革措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当人们谈到清朝火器先进时,不应忽视这段历史的背后,是中国在那一段动荡时期所遭受的屈辱与教训。历史不可回头,然而通过反思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军事变革的必要性,以及国家政治和制度改革的不可或缺性。

未来的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断推进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自身的制度,才能在全球化的今天占据一席之地。技术进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适应时代发展的先进制度,以科技兴国,以制度保国,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