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成语背后的文化密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成语背后的文化密码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a/761998985_100042272/?pvid=000115_3w_a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一个表达深切思念的成语,常用于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挂念。然而,很多人对其中的“三秋”存在误解,认为它指的是三年。那么,“三秋”究竟指的是多久呢?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具体见于《诗经·国风·王风》中的《采葛》篇。诗中写道: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三秋”是介于“三月”与“三岁”之间的时间长度,比三个月长,但比三年短。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解释道:“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也就是说,“三秋”实际上指的是九个月。

这个解释不仅纠正了人们对成语的误解,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时间的独特理解方式。在古代,人们常用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来计量时间,如春、夏、秋、冬四季,以及月相变化等。这种计时方式在很多古诗文中都有体现,如“三秋”就是以季节为单位来计算时间长度。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的独特理解,也表达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思念。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种情感都是相通的。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有了更精确的时间计量方式,但这个成语依然被广泛使用,表达了人们对亲朋好友的深切思念。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