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小组案例丨跳出“母职”焦虑,助全职妈妈找到更多人生可能
妇女小组案例丨跳出“母职”焦虑,助全职妈妈找到更多人生可能
今年中秋档上映的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出走的决心》,以其细腻的情感刻画和深刻的主题探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电影讲述了一位50岁女性李红在面对家庭与婚姻的双重压力下,勇敢选择出走,踏上自驾之旅,寻找自我价值与自由的故事。影片通过李红的视角,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承受的多重压力,以及她们在困境中如何挣扎、觉醒并作出改变的过程。
电影片段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故事,更是对一类群体困境的深刻反映。它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无数被忽视、被压抑的女性身影。她们在家庭和婚姻中默默付出,却常常被当作理所当然,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比如全职妈妈群体,在大众的印象里,她们不必工作、没有谋生的压力,享受家庭的温暖,悠然自得。实际上,全职妈妈是许多女性无奈的选择。小编今天向大家推荐一则妇女小组案例,看社工如何帮助全职妈妈跳出母职焦虑,找到更多人生可能。
开端
无力无奈,亟待解决
“在家里照顾孩子并不比上班轻松,每天从睁眼开始就有干不完的活儿,虽然是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却能无限消耗精力,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却感觉自己什么都没做。再加上吃穿用都要跟丈夫伸手,这种感觉既无力又无奈。”小韦在生了孩子后,就从单位辞职,专门在家带娃,日常琐事让她感到力不从心。
“在社区遛娃时,我都不好意思说全职在家带娃。因为上次有个邻居说,你们上了大学,现在不还是要回家带孩子,跟我们这些小学还没毕业的老婆子有啥区别?”小李说自己虽然早就看开了,但听到这种话还是很“扎心”,忍不住要辩论几句。
“如果全职都不能带好孩子,那就太失败了!孩子三岁前,我没睡过一次整觉,而且内耗非常严重,精神极其紧绷。”小盟回忆道。
上述对话来源于社工对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C社区全职妈妈群体的探访。社会性别视角认为,社会及家庭中对于女性角色的认知受到社会文化的建构与影响。因此,针对部分全职妈妈在情绪疏导、压力缓解、家庭关系调节、自我价值提升等方面的问题,社工以社会性别视角为理论依据,以由全职妈妈组成的社区社会组织——家庭育树营为载体,通过打破传统性别分工模式,倡导男性及其他家庭成员共担家务,重新分配家庭责任。同时,社工开展系列小组活动,为全职妈妈构建正式与非正式支持网络,提供工具性(理论方法等)与表达性(情绪疏导、自我意义探索等)支持环境,搭建群体性对话互助空间,从而帮助全职妈妈走出眼前的困境,助力其活出更多可能。
初期
再次相聚,共创标识
服务开始前,十余位全职妈妈在社区读书会上有过交流,社工在此前依托读书会的开展,也已与几位全职妈妈取得了联系。因此,参与第一次小组活动的全职妈妈相互都认识,只是并不熟悉。伴随活动的开展,她们开始放松,露出灿烂笑容。和在读书会上一样,家庭育树营的骨干大崔习惯性地扮演着带领者的角色,常在其他组员发言之后进行总结和升华。
组员坐在一起讨论设计小组logo
在设计logo环节,组员小盟一开始和大崔、小焦坐在一边,后来与丹丹对调,坐到了丽丽旁边。这一行为带来了丽丽的转变——她被小盟的温柔、真诚所打动,更加积极地参与设计。活动结束后,社工对组员们设计的logo进行专业改造,得到所有组员的认可后,确定了象征此次服务的标识,也提升了组员继续勇敢表达自我的信心。
转折
交心触动,探析情绪
第二节小组活动开始前,社工提前让组员准备好她们曾经拍摄过的老照片,并回忆当年拍照时的场景。随着小组活动的深入开展,组员之间的联结逐渐增强。丹丹在热身游戏中为了活动方便当即脱掉了高跟鞋,呈现出自己最轻松自在的状态;小韦虽第一次参与,但总能第一个进行分享;小粉也表示“来晚了都得来”。她们纷纷拿出自己的旧照片,并将成长经历娓娓道来,真诚讲述的同时亦相互回应。社工进一步引导她们探寻潜藏在内心的积极力量,组员们便开始讲述家人、同学、朋友、重要物品以及精神追求等对自己的激励与影响。组员丽丽说起已经去世多年的妈妈,内心不禁泛起涟漪,发现原来现在的自己就是沿着当年妈妈的脚步前行,这让她深受触动。也正是在这一环节之后,小组关系明显升温,组员之间有了更深的理解、信任与互动。大崔也有了很明显的变化,不再关注自己是否为最后一个发言,也不再进行总结性讲话。
在社工的带领下,组员运用理论分析自我情绪
第三节小组迎来了一直想来参与但没时间的玮玮。社工首先以“基础理论+案例”形式,向组员分享如何疏解负面情绪、如何与家人进行有效沟通等。随后,社工鼓励组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交流分享经验技巧,为彼此提供支持。大崔在这一过程中受到鼓励,向大家展现自己“权威”形象背后的“狼狈”。其他组员也都积极回应,小盟还在活动结束后仍和玮玮深聊,帮助她舒缓压力。
高潮
拥抱自然,关系升华
第四节小组活动在公园开展,部分组员携全家共同参与,她们主动准备了帐篷、水果、零食等,与大家热情分享。趁着部分男性家庭成员也在现场,社工及时引入并以案例的形式简要介绍社会性别视角,使大家从理论层面理解全职妈妈在社会分工、地位处境中的遭遇,以及如何通过团结互助解决问题。听完社工的讲述,丽丽的丈夫直言“原来她被妻子、妈妈的身份困住了”,其他男性家庭成员也表示应该多多组织类似的活动,让组员在放松身心的同时重新找到自我。一番敞开心扉的交流之后,组员们纷纷露出灿烂的笑容,有的还在总结卡片上写道“梦想照进生活”。
社工在公园开展小组活动
小组进行到这一阶段,组员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紧密且自然。社工带领组员回顾小组过程,并抛出自我探寻的话题,引导组员继续探索。
延续
向外生长,奔赴向前
在小组活动结束之后,社工积极推动全职妈妈参与社区服务,大崔表示还将组织开展读书会,带领大家从书中获取力量;小韦如初期访谈时所说的那样,找到了一份在服装店上班的工作,并邀请社工去店里参观;丹丹发现了自己在编织方面的兴趣和才能,积极参与相关学习培训,已见成效;丽丽等三位全职妈妈还将参加社区文艺会演,展现自我风采,推动全职妈妈群体在社区层面的影响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一段时间后,社工进行电话回访,所有参与过小组活动的全职妈妈都对服务作出高度评价,如“以前我只记得自己是谁的妈妈、谁的妻子,都快忘记自己的姓名了。自从参加了小组活动,我好像又重新认识了自己”“不仅收获了友情,还获得了家庭外的另一种归属感”。
优化
连通家庭,走向社区
为了宣扬并落实“共担家庭责任,共建温暖家庭”的社区活动口号,社工发起了为期两周的家庭照片打卡活动。参与家庭通过完成形式上的“要求”,创造家庭的相聚时刻,进而促进行为、态度发生转变。这一阶段,部分全职妈妈将打卡记录和心得体会分享到社区交流群,带动其他家庭也积极参与进来。
组员带领家人一起完成合影打卡任务
作为此次服务的阶段性总结,社工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的家庭颁发了荣誉奖项,也为家庭育树营特设了“魅力群像”奖,以此肯定其为社区全职妈妈群体的成长做出的贡献。自此,全职妈妈开始走向社区,不仅在社区文艺活动中崭露头角,还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困境群体走访慰问、邻里矛盾化解、社区环境改造等基层治理实践,让更多妇女的声音被听见。
反思
平等对话,找回自我
男女平等作为我国基本国策,在公共领域中已愈加受到关注和重视,然而在私人领域或家庭领域中,性别间的不平等仍然存在,通常表现为女性声音被忽视、劳动价值被弱化等。社会性别视角的意义在于促进男女平等对话,在这一视角下,针对全职妈妈群体,社工既要保持敏锐的性别意识,了解并改善其所处的现实情境,又要切实体悟其作为人的个性化需求,链接资源促进其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
一方面,要理解“全职”的困境。服务开始前,社工在与全职妈妈们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她们全身心带娃的压力与困扰、反复折磨的精神内耗与焦虑,以及得不到家人的尊重与理解。此外,她们对于自我身份的转变仍“心有不甘”,过去事业的辉煌被孩子和家庭中止,但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依然存在,她们希望通过积极学习,再次踏上“新赛道”。借助读书会的平台,她们敞开心怀,在理解度极高的环境中,释放内心压抑的情绪、积极表达观点。这也是社工计划开展小组活动的根源——全职妈妈们需要一个安全温暖、互相理解的环境,也需要一个有一定专业知识、充满活力的空间,这是她们迈出家门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也要认清“妈妈”的现实。让全职妈妈全身心投入、关注自我,确实不符合实际。比如,有的组员几次参与活动都带着孩子,以及每次开展小组的时间协调起来都异常艰难,全职妈妈们始终“逃离”不了家庭,孩子与家庭生活总是排在所有事情的第一位。因此,单单助力其个体或群体发展,还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如何推动家庭内部两性角色形成良性对话,为全职妈妈敞开可以喘息休憩的“口子”,让其获得其他家庭成员的必要支持,营造真正温暖平等的家庭氛围,还需社工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介入。(文中服务对象均为化名)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