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他的“洞穴比喻”、“理念论”以及《理想国》
柏拉图和他的“洞穴比喻”、“理念论”以及《理想国》
柏拉图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洞穴比喻”和“理念论”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柏拉图的思想世界,探讨他关于感性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区分,以及他对理想国家的构想。
苏格拉底的学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有个著名的“洞穴比喻”,这个比喻将洞穴内比作人的感性世界,洞穴外比作理念世界。
柏拉图想告知世人的是,人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感性世界是虚假非真实的,它犹如被捆绑住双手双脚、面壁而坐的囚徒们身后的蜡烛光在洞壁上投下的影子,囚徒们天天所面对的,就是这些飘忽不定的人与物的影子。相比之下,囚徒们所背对着的、阳光灿烂的洞穴之外,才是代表世界真实的理念世界,人运用理性,便能接近并认知理念世界。
在柏拉图看来,自然界中有形的事物是流动不居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比如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大小形状不等的三角形,但是平面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恒等于180度。又比如人们所说的“马”,感官所感知到的马匹会死会腐烂,但是作为对各种马匹概括的“马”这个理念,却是一直存在不变的。
这里或许有人会反驳说,如果没有人们凭借感官所感知到的一个一个的马匹,又何来马的理念呢?其实柏拉图早就事先准备好了充分的解药,按照他的说法,所谓的“教育”并不是向人们传授他们所没有的知识,恰恰相反,教育只是将人们心灵深处的、那些先天已经具有的“知识”或“理念”提取出来。也即:“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知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这听上去奇不奇妙?
以上是柏拉图看待世界的唯心视角,这种非科学的视角既不能被证明为真,又不能被证明为假,应该接近于玄学,也让具有一定文化、且习惯于相信常识的平头百姓们匪夷所思,但它至少给了我启发,就是:世上如果没有理念的存在,世界将会马与鹿不分,以至于看上去一片混沌,事物之间也就失去了差异和分类。
在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为真,现象世界为虚的思想指导下,所谓的精神恋爱才可能被提倡,并被他视为恋爱的最高境界,这在追求尘世烟火气的我辈看来着实有些荒谬。
而且在“理念论”指导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三个等级,这三种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与欲望三种品性,国家则由治国者精英管理和治理,武士作为治国者的辅助,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为了防止腐败,不允许治国者和武士拥有私产和家庭,并且男女在性上面平等实行共产共妻。即使是劳动者,也仅仅被允许拥有少量私产,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但是不同等级的后代,允许视其优劣和个人努力情况进行升降与转换。
正是这种国家需要依靠“哲学王”去治理的思想,为后世的极权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灵感。至于为何国家非要依靠“哲学王”治理,柏拉图给出的答案是因为这样的治国者“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能够按照理性指引去公正地治国”。然而问题出在当时的柏拉图似不知道人不是天使,而是天使和魔鬼的集合。
由此看来,尽管柏拉图的思想可谓博大精深且发人深省,但是由于他处于人类历史演化的早期,所经历的历史参照系相对稀少,所以在对于人性的认知以及国家构建等问题上,难免充满偏颇之处。相比之下,近代先知们无论是迈克尔·波兰尼的“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之分,以及由“单中心秩序”到“多中心复杂秩序”理论,还是哈耶克的“人类知识的分散性”以及“自发秩序”先于人为的“设计秩序”等理论,似都要比柏拉图的“理念为王”理论更加合乎自然演进与人性,合乎世俗世界与社会的本质,具有人间烟火气,看上去要来得更鞭辟入里以及入木三分一些。
然而这个世界上,究竟是先有可供人乘骑,代人拉车的马的理念,再有人们生活实践中遭遇并驯服的各种马匹?还是先有人们生活实践中遭遇并驯服的各种马匹,然后再有关于马的理念?究竟是先有关于“桥”的理念,再有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架起的各种桥梁?还是先有人们生活实践中架起的各种桥梁,再有关于桥的理念?或者是先有人们生活实践中总结的勾股定理,再有关于勾股定理的理念?还是先有关于勾股定理的理念,再有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勾股定理的总结?这在我看来,就纯属是一些“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见仁见智的烧脑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