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开会,中国代表直接说中文?是“特权”,还是率性而为?
联合国开会,中国代表直接说中文?是“特权”,还是率性而为?
在联合国这个云集全球精英、决策影响世界的最高舞台上,每一次话语的表达,都是一次国家实力的宣示。在这个多语言交汇的场域,中国代表却能从容使用中文发言,而其他国家的代表,哪怕是经济发达如日本、韩国,也只能用英语传递立场。
对于很多不了解联合国语言规定的观众而言,中国代表用中文发言的场景或许显得有些特别,甚至让人疑惑:难道这是因为中国的特殊地位?其实答案并不完全如此。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用中文发言
1973年,联合国正式将中文纳入其六种官方语言之一,与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并列。这一决定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文化及历史地位息息相关。作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可忽视。而中文作为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传播范围和文化影响力足以支撑它在联合国的官方语言地位。
反观日韩等国,其语言在国际化程度及使用人数上都远不及中文。无论是从联合国的语言规则还是实际操作需求出发,日语和韩语都难以达到成为官方语言的门槛。这也解释了为何日韩代表只能用英语发言。
联合国大会
如果说中文的崛起是大国地位的体现,那么英语的全球统治则是历史与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战后美国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头羊,同时也是世界秩序的塑造者。英语自然成为国际交流的主流语言。从商业谈判到学术交流,从旅游到国际会议,英语的地位几乎无人撼动。
这也让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不得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投入大量资源学习英语。对80后、90后这一代中国人英语不仅是求学的必修课,更是改变命运的重要砝码。一些人因为英语成绩不佳错失升学机会,而那些熟练掌握英语的人,则在外企、国际贸易中如鱼得水。
这种对英语的过度依赖,也带来了难以忽视的负面影响。无数人才因为语言障碍被限制在工业化的底层,错失更高阶的职业发展机会。语言成为了一把双刃剑。
20世纪80年代的英语教科书
但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这种语言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自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在工业、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全面发展,逐渐改变了全球对中文的态度。
如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工业强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和庞大的市场潜力。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从高铁到新能源汽车,从光伏技术到智能设备,中国的科技创新正在影响世界。甚至连中东的一些国家,也开始组织中文培训课程,以便更好地使用中国制造的武器装备。中文的使用范围因此大幅拓展。
不仅如此,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也令人瞩目。无论是载人航天任务、月球探测器,还是全球领先的空间站建设,中国的科技实力将中文的影响力传播到了更遥远的疆域——外太空。在这种背景下,中文不再只是区域性语言,而是逐渐走向全球化。
中国空间站组合体示意图
语言的崛起,往往伴随着货币的崛起。英语和美元的强势地位,正是二战后美国霸权的缩影。而如今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在悄然改变这一格局。
近年来人民币已被多个国家纳入外汇储备,并广泛用于国际结算。从中东到俄罗斯,越来越多的能源交易开始以人民币结算。这种趋势无疑削弱了美元的垄断地位,也为中文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助力。
根据统计数据,目前全球有超过13.5亿人将中文作为母语,而学习中文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81个国家已将中文纳入教育体系,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地位正在逐步提升。这不仅是语言热度的表现,更是中国综合实力的体现。
外国人报考中文水平考试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文的国际地位上升,中国国内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发生微妙变化。2022年,教育部的一份政策答复显示,中国已将英语课程的比重降至6%-8%,远低于语文和数学的占比。
不过虽然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在科研领域,英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绝大多数国际顶尖科技期刊和研究文献都是用英文撰写,这对中国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语言要求。因此,英语的边缘化只是相对的,并非绝对。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